黑龙江垦区的历史沿革

从第一批国营农场创建到1978年底,北大荒的一次创业经历了三个阶段:艰苦创业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曲折前进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北大荒人高举“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旗帜,以大规模开发建设为重点,以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为目的,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业实践,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巨变,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垦殖史上的伟大奇迹,推动了我国农垦事业和国民经济的空前发展。 这是北大荒农垦事业在遭受严重挫折中奋力向前推进的12年。正当北大荒农垦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10年之久的浩劫席卷全国。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发展,“左”倾错误思潮泛滥,对垦区的冲击也愈演愈烈。到1968年,整个东北农垦总局和省农垦厅所属农牧场及工矿企业,从领导体制、经营管理方式到各项规章制度等被全盘否定,一大批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被批斗,致使农垦事业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这个阶段发生了四件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一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和撤消。1968年6月18日,根据党中央及军委指示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主要任务是屯垦戌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发展生产。随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一批国营农场和劳改农场相继被军队接管。1976年2月25日,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撤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佳木斯市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下设宝泉岭、红兴隆等11个国营农场管理局,为垦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二是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开赴北大荒和返城。从1968年到1971年,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和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的知识青年,纷纷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相继开赴北大荒。大批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农场,提高了垦区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增添了新生力量,特别是对农场生产技术改进和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以及职工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开创了独特的北大荒文化!自1981年开始,由于国家落实政策,大批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在北大荒艰苦的环境中,广大知识青年得到严格锻炼,后来有不少人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国家各级党政机关的栋梁之才。三是兵团新建第六师开发三江平原东北部抚远荒原。当时,将原第三师所属二十七团等4个团场,归属新建第六师作为基地和依托,抢修并沿着二龙山至抚远的“二抚”公路“二战荒原”,新建了六十团(前进农场)、六十一团(创业农场)等7个团场。四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的条件下建设农垦小城镇。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农垦小社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粮油和副食供应,以及文教卫生和劳保福利等可以自给自足,就是生产建设领域的许多方面,如交通、通信、科研和广播电视等也都自成网络,逐步形成了13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垦小城镇的雏形。特别是由于当时战备形势的需要,垦区在交通和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有很大发展,为进一步开发三江平原铺平了道路,并为90年代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下降,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恶化,但北大荒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韧不拔地把农垦事业推向了前进。主要标志是: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垦区耕地总面积达到2723.4万亩,比1966年增长42.5%;实现粮豆总产46.9亿斤,比1966年增长51.3%。畜牧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大牲畜存栏达到15.1万头,比1966年增长31.3%。工业生产形成相当规模,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到73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6.3亿元,比1966年增长3倍。特别是先后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制糖、酿酒、造纸、奶制品和面粉加工等工业企业,改变了垦区单一经营农业的局面。

经过一次创业的伟大实践,北大荒已变成名副其实的北大仓,人们千百年来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开拓前进中跨越发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北大荒农垦事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二次创业。经历了三个阶段:试验探索阶段、深刻变革阶段和开拓前进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二次创业,是北大荒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高举“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旗帜,以突破体制性障碍和解决结构性矛盾为主,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目的,所进行的一次具有开拓性的伟大创业实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垦区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现代化建设实现新跨越,推动经济和社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1995年12月初,总局党委从垦情出发,研究确定了以坚持“三转、两开、一打牢”,突出做好“四篇文章”,精心实施“六大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垦区改革发展总体思路。党的十五大召开后,总局党委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明确提出了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对把一个什么样的垦区推向21世纪这个重大问题做出了庄严回答。“九五”以来,总局党委把握时代主题,带领垦区人民,面向市场,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不断把垦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六个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一是体制和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农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和三年脱困目标如期实现,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推进到位。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集团化运作和农场内部政企分开步伐明显加快。总局机关机构改革任务顺利完成,社会保障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和事转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战略性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主要农作物品种调优,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优质高效经济作物面积明显增加,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迅速发展。畜牧业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开始走上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第三产业和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非国有经济占全部经济总量的比重突破40%。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新突破。通过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集团迅速发展壮大。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集团成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3 家。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联结更加紧密,带动了垦区22万个家庭农场和地方2.3万个农户。“完达山”、“北大荒”等一批知名品牌,在全国叫响并打入国际市场,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对外开放工作取得新成效。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产品出口2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品种达8大类103个。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5亿美元。经贸合作成果丰硕,参加展会和经贸洽谈活动,签订经贸合作项目5900 多项,总金额达到580 亿元。外资利用规模逐步扩大,外资到位率已达到53.5%。通过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了垦区在国内外的影响,树立和展示了北大荒集团的新形象。五是小城镇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小城镇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城镇载体功能进一步完善,形成了140多个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农垦城镇。交通、通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新闻和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政法、民政、信访、统战和民兵等方面工作明显加强。六是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涌现一大批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和文明单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明显加强。这个阶段的垦区,得天时,倚地利,聚人和,政治局面安定,社会形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广大干部职工始终保持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凝聚起了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不甘人后、努力争先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