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中国高铁的“走出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端产品、产业、技术和服务的输出,也不仅仅是传统高端领域的国际技术和产业的合作,而是新时期中国的全球布局和国家战略,面向未来的长远发展。

第一,“高铁外交”开启了中国外交的3.0时代。

中国和平崛起需要务实外交、互利外交和实力外交。2013、10、12在泰国,20115+25在东欧,李总理亲自介绍中国高铁技术出口,吹响了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号角,实际上开启了中国外交发展的新时代。今天,“高铁外交”作为国家的新名片,是技术集成、产业支撑、重大装备、国际融资、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协调等综合能力的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走出了一条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发展道路,开启了中国外交的3.0时代。

第二,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高铁涉及五大系统的技术。我国掌握了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车辆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按照“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方针,从发展初期就瞄准了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技术。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起到了带动作用,必将带动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腾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标准必将引领世界。

第三,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国家安全体系的建立

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是对空、海、陆、天的控制权。美国以航母为支点,在全球建立了庞大的基地群,是服务于其全球战略的“海权”和“空军”。今天的大国为了夺取政权和“制天”,竞相发展航天。当“海权”和“陆权”并存时,中国可以在其全球战略态势中建立对冲态势。谁来制定未来世界范围内高铁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谁就掌握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土地法”。中国高铁“走出去”,维护了中国在欧亚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中的地位,维护了边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防安全的伟大使命。

第四,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破性发展的战略需要。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复苏不均衡,下行风险依然存在。上月(165438+10月)6月9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世界经济2013年和2014年的增长预期从31%和4%下调至2.7%和3.6%。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国际环境。

随着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我们希望融入全球经济周期,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主要设备的出口。严峻的国际环境迫使我们不仅要坚持以上海自贸区为新起点,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还要调整战略,向西、向北、向南发展。计划中的中国高铁“走出去”包括三个战略方向:欧亚高铁通过俄罗斯进入欧洲;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中亚,最后到达德国的中亚线;还有从昆明出发的泛亚铁路,连接东南亚国家,到达新加坡。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破性发展的战略需要。

第五,中国高铁“走出去”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也是当今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

在中国历史上,古丝绸之路曾经创造了世界惊人的经济繁荣和文献繁荣。南宋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75%,唐朝占58%。即使在1820的没落之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仍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从目前的11%占世界的4.6%。根据趋势外推法,可以预测到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回到历史上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3%。届时,全球财富的三分之一将在中国。

历史昭示未来。作为传统的陆路贸易大国,中国与西方邻国的贸易主要是通过古丝绸之路实现的。然而,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加入世界经济和贸易体系不是通过陆路,而是通过海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促进出口,中国经济重心向沿海转移,给中国经济带来了35年的大发展。

高铁“走出去”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广阔地理空间,高铁是现代丝绸之路的升级版。高铁将传播中国的商品、产业、装备、文化、理念,中国高铁将与中国航天、中国大洋潜水等战略高技术一起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