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介绍(本科)

专业基本情况: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医药行业需求,我校在化学工程与工艺市级专业的基础上,于2011开设本专业。目前,重庆市共有1名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药物制剂、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化学、药学、工程科学基础,具有制药工程专业知识,具有从事药物及其他化学品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的能力,在工程应用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开发型、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设计院和医药及相关企业从事创业、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科学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专业要求毕业生掌握药物制造技术和工程设计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药品生产装置、工艺流程和设备设计方法;熟悉国家关于药品生产、设计、研发、环保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了解制药工程的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趋势;具有研究、开发和设计新药资源、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初步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运用英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检索中外文文献,获取相关信息;有一定的人文知识。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化学、药理学、药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应用光谱分析、专业。专业基本情况:为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我校在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市级专业的基础上,于2011开设本专业,专业历史可追溯至1983。目前,重庆市有1名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绿色催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天然产物的改性与综合利用、高分子合成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在材料研究和应用方面具有良好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设计院及相关企业从事创业、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研究、管理、营销、技术服务等工作。

专业要求:毕业生应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科学理论、基本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得到工程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趋势;具备研究、开发和设计新材料、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初步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运用英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检索中外文文献,获取相关信息;有一定的人文知识。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测试方法、材料物理性质、材料研究方法、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等等。高分子合成技术、高分子成型技术、电工电子、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材料工程技术与经济、计算机软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材料制备技术、专业综合实验等。专业介绍:生物工程是一门由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组成的新型复合学科。被视为21世纪三大前沿学科之一。它包括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生物制品等。其核心是以DNA重组工程为核心的基因工程,是当今世界和现代高技术工程领域中最具活力和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生物工程产业包括:医疗保健药品、转基因动植物、绿色食品、美容化妆品、精细化学品、生物芯片、生物电子元件、各种工业用酶等。形成了产业集群,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可逆转且日益蓬勃的发展态势,并逐渐取代传统产业,成为许多行业(如医药)的大型新兴产品和支柱产业。

生物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活跃、最令人鼓舞的科学前沿。几十年来,工业化国家一直在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培养和招聘生物技术人才。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正在崛起的21世纪的主导产业,已经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我国生物技术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但尚未形成产业化格局。在生物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以及产业队伍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生物技术研究人员和生物技术产品开发人才严重缺乏,未来我国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

我院生物工程专业创建于2002年,具有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和相关专业人才,注重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工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方法和技术,接受生物技术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具备模拟、优化和创新现有企业生产过程、开发设计新工艺和开发新产品的基本能力。能在医药、轻化工、环境、食品、农业、园林等生物技术领域从事生产技术、产品开发、质量控制、质量检验、商品流通、科研和教学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主要专业课程:工程制图、电工学、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工原理、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程检测技术、生物资源科学与生物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学、药理学、生物医学)。

主要就业部门:毕业生可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学、轻工、食品、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设备的研发、设计、管理和营销工作,也可在环保、商检、药检、海关、工商、税务及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监督管理工作,或在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专业介绍:应用化学专业是在传统化学专业的基础上,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专业,是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专业之一。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还要具备必要的化学思维方法、化学专业技能和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际应用能力。如今,传统的化学科学与时俱进,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交融,形成了许多应用化学的新领域,化学科学面貌焕然一新。在现代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应用化学学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教育部统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占化学专业毕业生总数的近50%,并将继续保持这一快速增长势头。

我院应用化学专业创建于1983,2008年被批准为重庆市特色专业,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教师的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学术研究严谨,团结协作精神强。本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和相关专业人才,注重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坚持“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有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化学、化工、材料、制药、轻工、食品、环保、冶金、能源、质检、表面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适应社会需求,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以“应用化学”专业招生,学生入学后实行学分制教学计划。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完公共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后,在大学二年级根据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实施中期分流培养模式,由学生自主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

主要专业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生物化学、精细合成化学、计算机应用与CAD、化工设计与经济、环境保护与高分子合成技术概论、高分子成型与加工技术、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与功能材料、表面处理等。

主要就业部门: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广泛从事工农业生产活动,而且完全胜任当前热门的科技领域,如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保科学、生命科学等。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可在商检、外贸、公安、消防、卫生、轻工、仪器、环保、医药、化工、冶金等企业和行政部门从事现代化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开展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应用研究、产品开发、材料研发、生产技术和管理等工作。专业介绍:环境工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涉及领域广泛。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原理和工程措施。目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未来几十年将是中国环境保护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是我校首批重点学科之一,拥有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人才,注重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坚持“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接受计算机技术与制图、污染物监测与治理、工程设计、管理与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环境科学与技术、给水排水工程、污染物处理工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的基本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计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高校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研发工作的高级复合型环境工程技术人才。

为了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招生,学生入学后实行学分制教学计划。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完公共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后,在大学二年级根据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实施中期分流培养模式,由学生自主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本专业有污染控制方向和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

主要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测量学、流体力学、无机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生物化学、环境工程CAD、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检测与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管理等。

污染控制类课程:给水排水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管网及泵站设计、环境系统工程、环保设备、环境工程技术经济与造价管理、环境工程设计、土木工程等。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环境经济学、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资源信息系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生态安全与恢复、区域环境规划原理、生态学等。院子

主要就业部门: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各级政府的环保部门、规划部门、建设管理部门、设计研究院、环境工程公司、高校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工程设计、环境产品开发、教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也可报考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生态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专业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以化学、生物、化工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研究现代食品加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中国传统的食品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日益强烈,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在食品开发和生产中应用现代加工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通过现代加工理论与技术的融合,大大拓展了食品加工技术的传统概念,因此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可以广泛适应以各种生物材料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及相关的行政、商业、科研、流通等部门。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1997,具有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人才,注重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坚持“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养目标:本专业具有扎实的化学、生物学和现代食品工程理论基础,接受过与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的实验技能、工程设计、生产实习、流通实习等基本训练。可在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制造、生物制品加工、军队后勤保障、药学、食品卫生检验、食品质量监督、食品国际国内流通等领域的企业或部门从事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控制、技术创新、科研营销等工作。

主要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艺原理、食品分析与检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保鲜原理与技术、食品物流、食品生物技术等。

主要就业部门:毕业生可在海关、商检、标准计量、卫生防疫、环保、知识产权、产品检验等食品分析、检测、质量管理部门工作;以各类食品加工制造、食品原料和配料、食品物流和销售企业为对象的经济管理、卫生、技术监督、商品检验和贸易等部门。简介:化学工程与工艺是研究过程技术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建立和解决与研究、设计和生产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工程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专业之一。本专业主要研究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设计和放大,以及原料的合理、充分和深加工等。包括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催化科学与工程、精细化工等方向。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培养化学和化学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方法。他们具有模拟和优化现有企业生产流程、创新和改造、开发和设计新工艺、开发新产品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化学工程和材料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现代仪器的应用,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化学工程与工艺是现代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

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建于1989,2010获批重庆市特色专业,具有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本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及相关专业人才,注重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坚持“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化学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基本培训,具备模拟、优化和创新现有企业生产工艺,开发设计新工艺和开发新产品的基本能力。能在化工、制药、精细化工、涂料、轻工、食品、炼油、能源、冶金、材料、环保、军工等行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为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招生,学生入学后实行学分制教学计划。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完公共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后,在大学二年级根据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实施中期分流培养模式,由学生自主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

主要专业课程:物理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传递过程、化学热力学、反应工程、工业催化、化工系统工程、专业实验、化工设计与CAD、工程预算与经济分析、科学技术与专业英语、文献检索与利用。

主要就业部门:毕业生不仅可以在高校和科研部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还可以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军工等行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