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基础是什么?

平等是民法典的核心理念。《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的法典。民法典是民生领域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经典,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公民权利的宣示和保障。因此,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核心要点: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式民法是指系统编纂的民事立法,即民法典。民法本质上是指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一切民事法律规范,包括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规。在我国,广义的民法是指调整一切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和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包括民法通则、物权法、债务合同法、侵权行为法、知识产权法、婚姻法、继承法、公司法、保险法、海商法、票据法、破产法等。狭义的民法仅指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不包括婚姻法和属于传统商法的法规。

民法典的基本原则是立法的指导思想,是理解和适用法律条文的指南。在总则部分规定了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公平、诚实信用、自愿、守法、公序良俗原则和绿色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民法典的颁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色凝结。凝聚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法体系建设的内在需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民法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法律地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