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漫画行业将如何发展,如何看待这种新形式?
首先说一下现在漫画行业遇到的瓶颈:
漫画属于内容的一种,但是特殊商品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
从2007年开始,电脑、绘图软件、手绘板等现代绘画工具开始普及。
漫画家开始改变传统的纸、笔、临摹台、点画纸等漫画绘制工具。
开始一种新的漫画创作方法,节省了创作的材料和时间成本,提高了漫画创作的效率。
漫画开始有了作品,却不知道如何商业化。
他们参考了日本漫画行业的商业模式,开始与制造业结合(销售周边产品)。
与动漫产业(漫画被动画化)、游戏娱乐产业(漫画被做成游戏、手游)、符号形象产业、版权相关产业相结合。
从那以后,漫画家们似乎看到了漫画行业的未来。
然而问题就出来了。
1.漫画行业对创作者的技能要求更高。
与其他行业不同,漫画的创作需要创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画风、剧本等一系列创作都需要迎合读者口味。创作的难度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这部分也导致了优秀漫画家的匮乏,行业发展缓慢。
2.创作者对漫画的商业价值认识不够。
大部分创作者并不以漫画为人生事业,纯粹以个人兴趣为主。就我个人而言,漫画创作者大多以漫画为副业,他们会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平时拿起单子,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公布了。因为漫画作品缺乏商业运作,市场敏感度不够,所以没有办法也没有时间把自己的作品商业化。
3.创作者的作品缺乏市场牵引力,品牌和产品缺乏知识产权保护。
创作者的作品面临盗版侵权,创作者无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经常看漫画的人应该知道阿里的漫画形象,商业模式非常成熟。他们有一个几十人的团队,负责绘本、动画、表情、游戏、壁纸、周边等。,并将网络传播、电子商务和传统销售结合起来。但即使是他们也面临着盗版的困扰。阿里教父余仁国说:“淘宝上卖盗版阿里的网店有三四千家。盗版质量粗糙,没有税收,没有中间渠道,价格自然低。我们只有提高质量和价格,加强防伪宣传,传播更多的销售渠道。”
4.创作者的创作内容和商业品牌不能很好的结合。
因为现在没有足够的案例和经验,大部分漫画创作者都没有办法把商业品牌和自己的作品结合起来。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例子。
比如漫画和品牌
这种散漫和广告主品牌的结合,可以更好的将生硬的广告形象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户对广告的厌恶。
在这样的行业瓶颈下,漫画家和漫画行业该何去何从?
漫画家和新浪微博。
在新浪微博上,一群微博中高人气的漫画家,比如大安妮,通过抱团形成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王国。除了周边产品的捆绑销售和作品的捆绑宣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各自的影响力发挥到了极致。结合新浪微博的爆发力和传播力。他们的作品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大增加曝光率。
而他们与段子手的合作,让这支队伍有了更好的后援。
创作者负责内容的生产,段子手负责内容的病毒式传播。这样的合作模式也成为了漫画创作者目前比较喜欢的模式。
但由于微博段子手里的资源被一些长期在微博里游荡的漫画家垄断,新漫画家没办法分到多少微博的蛋糕。
2.漫画家和漫画网站
如有“恶灵”等漫画网站,通过其成熟的内容编辑团队(全公司80多名员工有30名内容编辑),对漫画家的作品进行分类,有时甚至5名编辑跟随1名创作者。他们将原创漫画互联网化、市场化、推广化、商业化,整合作品资源,帮助漫画作品在出版、无线、改编等领域寻求商业化发展。众所周知的《十万个冷笑话》改编自漫画。到目前为止,邪魅动画短片播放量已经超过6543.8+0亿。
3.漫画家与移动互联网
随着电子阅读趋势的日益增强,更薄的设备、更炫的屏幕和更快的上网速度将带来更好的漫画体验。手机阅读工具,比如布卡漫画,无论是体验还是功能,都可以让我们更方便的阅读漫画。
在移动端,漫画创作者可以凭借内容的优势填补用户的碎片时间。
所以漫画家也要抓住移动互联网这个还没有完全开发的桃林。
4.漫画家和服务平台
漫画家可以在以上平台之外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可以在服务平台上下大功夫。
漫画不仅仅是内容,还可以定位为商品。
由于其多样的表现能力,也可以创造出不同的优质内容。
比如结合广告,比如结合周边商品。比如淘宝,比如网易的漫画频道,
服务平台可以为漫画家提高渠道曝光率。
说到漫谈,就不得不说漫画的形式了。
根据篇幅长短,漫画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单幅漫画、四格漫画、剧情漫画(连环画)等不同形式:
一幅漫画-只由一幅画组成。
四格漫画——只由四格画组成。
短漫画-短漫画。如果是在杂志上发表,本期一般会结束。
短期集中连载——长篇漫画不可能一次出版,需要连载多次,但一般达不到单本书可以出版的页数。
长篇连载——较长的漫画作品不可能一次出版,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连载。
连环画脱胎于上述形式,是漫画的一种新形式。它没有条来限制网格的数量,通常被称为8-15附近的条-漫谈。当然,也有更多的方块。
近年来,脱衣漫谈也是微博中兴起的一种漫画表达方式。
除了方便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目前为止有点乱的看了一些日本和欧洲的漫画,问题都被长条形很好的解决了),因为格子多了,可以表达的内容更丰富了,创作者发挥的空间也提高了。
但是长条状有一个缺点,因为是长条状,所以图片会很长。
为此,将strip diffuse移植到其他平台,包括移动端和web,需要进行二次编辑(即切片和排版)。
而内容编辑在这里会遇到一个问题。
如果是切片形成每个小空间,那么每个小网格的大小就不一定了。
这就增加了漫画排版时漫画内容编辑的难度。
如果能规范条纹,严格规定每个小人的长宽,
然后会更适合在其他平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