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发动机技术从何而来?

针对楼主的补充问题,我再回答一遍:

1左右,比如1900,日本开始生产汽车?技术从哪里来?模仿西方?

答: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模仿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效学习的最佳方式。日本不仅是汽车技术,也是后来者,包括电子(手表,录音机,单机,如卡西欧,索尼,松下等)、化工、钢铁、重工业等。我第一个回答里提到的逆向工程就是最好的专业解释,就是你把美国德国的发动机和场地拿来解剖吸收消化,包括我们国家火箭技术的发展。一开始你学苏联,后来别人屏蔽了你的技术,你就要自己开发。能够实现后发者后来居上的发展趋势。关键是要有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一切都可以完成!我们的火箭技术是世界一流的。想想看,火箭技术,这么复杂的技术,涵盖了机械、电子、空气动力学、热力学等跨学科、多领域的技术,我们都能实现。再说日系车发动机。仅仅依靠国家的支持是不够的。它需要企业的合作,需要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二战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开发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以“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把目标定在完美上,通过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生产柔性、实现无浪费、零库存,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为经营理念,极大地实现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一制度的创新像瘟疫一样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美国、欧洲、东亚等国家。丰田式的“精益生产”,这种管理创新所激发的生产力的活力和创新,是任何简单的技术都无法比拟的。这就是为什么日本能在短短几十年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且一度和欧美巨人一样高,甚至超过了他们。

2.我有一个猜测。二战时日本会得到德国的技术支持吗?

答:二战前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可以追溯到1883《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以及1967《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中的后续国际协议。而且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苏联、古巴、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欧美普遍实行私营企业。我不是说“帮日本”,只是把相关技术给日本,呵呵。不想当年苏联帮了中国。不过给你几个发动机和坦克研究一下还是可以的。关键是要靠自己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中国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国企,都是平淡无奇的!他们没有责任感,也没有管理者的精神去消化。

3.二战后,日本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进行技术研发,但我想知道,朝鲜战争时,美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给日本一些技术,让日本人为他们生产汽车吗?

再次感谢。

答: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借鉴上面的回答;此外,添加:

对一个国家来说,战争是战争,是国与国之间的事;对于企业来说,是市场份额的竞争。通过研究韩国的经济发展史可以知道,楼主提到的朝鲜战争,极大的解决了当时韩国经济内需不足的困境,以及当时的很多重工业企业,包括大宇重工、现代重工、起亚重工等等。现代汽车鼻祖郑周永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建筑设备技术,可以伪装成平民和工人,躲在别人的工厂里几年,直到学会为止。有点像沙皇俄国的彼得一世去荷兰学习造船。你想想,我们国家的大型央企都创造了什么?是一群腐败分子。而邻国日本和韩国,则造就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精英。福特当时想扶持韩国的汽车工业,也是合资的形式,所以想当大股东。郑周永不同意,所以他开始了一个新的炉灶,并开发了它!凭什么?不是别人的“无私帮助”,而是你自己的努力!同样,日本...

希望以上回答能让楼主满意。有问题继续讨论。

我从大学开始就在机械学院学习工业工程。向日本精益生产学习。也很关系这个问题。我来给楼主分析一下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现代日本汽车发展的历史

吉田真太郎应该是日本汽车制造业的开创者。1904年建立东京汽车厂,三年后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油车“太古里1”。随后,日本出现了很多汽车工厂,不亚于80年代的中国。出于军事需要,政府颁布《军用汽车补贴法》扶持汽车制造商,这成为早年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动力。当时车牌只是个人物品的代表,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前进。

二战战败后,盟军司令部下令全面禁止汽车生产,但并未执行。丰田、东洋工业和富士重工都推出了自己的新车型。然而,在50年代初,美国和欧洲生产的汽车充斥了日本汽车市场,并有泛滥的趋势。尤其是欧洲生产的小型廉价汽车,对半毁的日本汽车工业构成致命威胁。当时,日本政府为了保护国内汽车产业,对进口汽车征收高达40%的关税(1978年取消了这一关税,此后日本一直免关税),同时严格禁止外资渗入国内汽车产业。为了生存,一些小型汽车制造商与外国制造商联手进行“业务合作”或“技术合作”。只有丰田还在自主研发生产国产车。

1965年,名古屋-神户高速公路的开通,拉开了日本高速公路交通时代的序幕。此后,日本掀起了爆发式的汽车普及狂潮,极大地拉动了汽车消费。1967年,日本超越德国,成为第二大汽车生产国。此时汽车牌照已经标准化,基本与现行规则一致。

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让省油的日系小型车大行其道,出口量猛增。丰田、日产、富士重工、铃木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生产了1972到1976,以及1000万辆汽车。

第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政府的积极政策共同作用。

回顾上述历史,我们不难总结出:

一、汽车市场有效需求的快速扩大:日本的汽车发动机技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国政府对汽车市场的保护,国民收入的快速增加提供了国内汽车产品的有效供给,这是汽车研发所需大量资金的最有效来源。

二、日本政府积极有效的扶持措施:日本的汽车工业与中国的经历颇为相似。虽然和美国关系不错,但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技术壁垒依然存在。日本政府早就意识到合资企业对本国汽车产业发展不利,因此通过高关税贸易保护和一系列政策支持,建立了配套资金、补贴、银行贷款等相应措施,为汽车产业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为汽车产业的研发提供了更好的政策支持环境,保护了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不像中国建国的时候,合资,合资,一直到20世纪末。

因为毕竟汽车在R&D的投资是巨大的,仅仅依靠单个企业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联合起来,或者政府给予大力支持,才有可能实现R&D成果的不断进步和市场化。不断扩大的有效市场需求与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两者都有效地实现了日本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快速进步。从我对现代汽车创始人郑周永先生的传记中发现,韩国汽车工业和日本丰田有着非常相似的发展道路。当其他企业在搞合资合作的时候,他们抛开了丰厚的报表,全身心投入到研发中。当然,也需要对欧美国家的汽车技术进行逆向工程,吸收和借鉴对方的先进成果,同时开发和改进适应本土市场的技术和成果。相比之下,我们国家是国企,企业和政府的高官都是短视的,不懂经济规律。我一心想占领市场份额,赚取即期红利。谁知NN解放多年过去了,汽车技术毫无发展。只有国家真正放开了汽车行业的门槛,民营企业发展起来了,他们国企才被逼疯了,没面子!只有一点点进步。

然而,当我们回头看日本和韩国时,我们已经忘记了邻国中国。二战结束后,一个由首相从国外特别邀请回来的经济学家组成的智囊团参与了国家政策。中国呢?一个个像臭老九一样,被批、被整、被下放、被出国。中国凡是有知识分子掌权的地方,都是从血腥革命中走出来做官的农民群众。经济如何发展,在哪里发展?天知道,呵呵。

楼主问的问题暂且讨论到这里。

补充一点:日本和韩国的发动机技术毕竟没有我们发展的早几十年(德国的奔驰和宝马,英国的宾利,美国的福特都是19年底20世纪初推出的,是世界汽车工业的鼻祖),精于精工的德国、瑞典、意大利、美国人做出的先进技术还落后于别人。

但是,他们也是黄种人,日韩在这方面确实领先我们。我们需要赶上来!我国的发展是后来者,我们坚信逐渐睿智的国家领导人能够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上一个全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