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的研究经历
20世纪60年代中期,赵作为对虾养殖课题组组长,带领课题组其他同志在山东日照石臼所、即墨、文登、崂山等地进行养殖试验。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攻克了小规模人工对虾养殖的技术难关,进而又突破了“人工对虾养殖及集约化养殖高产技术”和“中型面虾高产养殖技术”的难关。建立了一套对虾人工育苗和繁殖的技术措施。1967-1978年,他承担了“对虾人工育苗和集约化养殖技术研究”,得出结论:彻底消灭敌害生物和掌握养殖水质是提高对虾出苗率的两个重要环节,满足幼体饵料是提高出苗率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大大提高了对虾人工养殖的出苗率。在水泥池中,平均每立方米水可饲养10000只以上的虾,在孵化箱中,平均每立方米水可饲养110000 ~ 13000只虾。土池平均每次可养虾20万只以上,建立了一套室外大规模育苗方法。经过改良研究,建立了清淤、合理放养、科学饲养、水质调节等一整套精耕高产措施。1.2亩池塘,对虾平均亩产400多公斤,13亩池塘,对虾平均亩产250公斤,4个2亩池塘,平均亩产488.5公斤,最高亩产551公斤,突破1000公斤大关。在当时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该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山东省、青岛市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委推广奖1982。。
永不满足,不断探索是赵作品的特点。以前中国养虾基本靠从海里抓天然苗。随着我国对虾养殖的兴起,单纯捕捞自然苗已远远不能满足水产养殖生产的需要,而且对自然资源有害。作为中国养虾的先驱者之一,他深深感受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如果不及时解决问题,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对虾养殖的发展。他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迫使他冲破重重困难,闯出一条工厂化育苗的新路。因此,在1979年底召开的全国对虾养殖工作会议上,他作了对虾育苗攻关的重点发言,对开展对虾工厂化育苗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阐述。建议用2 ~ 3年时间克服对虾工厂化育苗的技术壁垒。从65438到0980,赵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国家重点项目“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主持起草项目方案,安排实施方案,组织各方协调攻关。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终于突破了这个难关。提前一年,工厂化对虾育苗技术成功。
该成果的贡献和技术关键如下:(1)解决了亲虾培育技术,保证了育苗用亲虾的来源。(2)掌握了人工创造良好的育苗水质条件的理论基础和控制方法,为对虾幼体的顺利发育提供了条件。(3)筛选出适合虾苗各发育阶段的动植物饵料和人工饵料,为虾苗的正常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4)提出了适合对虾工厂化育苗的应用设备,制定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操作规程。这一成果随后在全国沿海省市全面推广应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海洋水生动物人工育苗数量最多的国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并很快使其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使全国对虾养殖产量从1978年的450吨猛增到1991年的22万多吨。据不完全统计,仅1982-1992,我国对虾养殖直接总产值就超过400亿元。该项成果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依赖捕捞天然虾苗的状况,不仅促进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移植、增殖和放流的发展。该成果获得1982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随后获得北京国际发明展金奖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特别奖。
随着对虾工厂化养殖技术的成功,赵转而研究“中型水面高产养殖技术”。他和同事们一起,只用了一两年时间,就攻克了中型面虾养殖的技术难关。并获得原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养殖技术的提高,饵料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的关键问题之一。特别是投喂大量的新鲜饵料,不仅污染水质,还会破坏大量的幼鱼、虾类和贝类资源。因此,迫切需要解决人工配合饵料的问题。赵及其同事先后开展了“对虾人工配合饵料”、“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工作,获得青岛市科学大会奖、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中国对虾养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他还带领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个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填补了我国海水养殖动物选择性育种的空白,为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对虾养殖优良品种产业化、推动我国对虾养殖“二次创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赵在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的道路上,用青春换来了白发。他用坚实的脚步在祖国沿海地区踩出了清晰而美丽的足迹。他只求奉献,不求名利。他常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水产事业的发展。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是我最大的心愿。”他为人正直,心胸开阔,把大半辈子都献给了中国的养虾事业。在30多年的养虾和实验生态研究中,他几乎走遍了中国沿海的渔村。他走到哪里,就把技术和知识带到哪里,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