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伯乐,然后是千里马的论证
比如一个老百姓,如果一个国家元首突然要见他,那就不用说这个老百姓是千里马了,那他就是千里马。
再比如:说到演技,像赵薇、章子怡甚至港台的偶像演员,根本比不上那些实力派演员,但他们的人气和声望却是实力派演员的两倍。不就是因为各种形式的伯乐成名吗?所以,现在,伯乐比千里马重要。白同志说得更好:“你天天在央视演狗,它就出名了”(就是千里马)。
第一,明星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吗?不,必须有人使用它们。比如姑娘们都是因为张艺谋、巩俐、章子怡的开场而出名的。。。也有明星女孩,比如《功夫》里的黄圣依,她们都是因为一个著名导演在一部好电影里演好角色而成功的。
二、好酒怕巷子深。有人是千里马,却不知道自己是千里马。几次不被赏识后,他可能会沉沦,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自信往往不是来自于自己,而是来自于别人的评价。一个人总说自己是千里马,却没有人欣赏。你认为他的自信能持续多久?他对成功人士的信心有什么用?
所以古人说常有千里马而无伯乐,所以我们的社会不缺千里马,缺的是眼光雪亮的伯乐。也正因为如此,你会发现很多艺术院校招生现场人山人海,因为很多都是千里马,真正的考官只有几个,也就是说伯乐寥寥无几。。。
伯乐和千里马
“世上有伯乐,再有千里马,常见,伯乐不常见。”这是唐代韩愈名作的第一句话,至今广为流传。“伯乐”人坚持原则,为了富国富民而擦亮眼睛,他们用眼睛认可“千里马”,给他们用武之地;“千里马”人身心愉悦,“士为知己者死”,不遗余力地征战沙场,老马卧虎,志在千里!
然而,怎样才能得到一匹理想的千里马呢?“赛马”和“赛马”都是选拔合格人才的必经程序。想象一下,比赛中的“马”在比赛前至少配过一次。“赛马”后面应该是“赛马”,意思是“赛马”是“赛马”的证明。但是“赛马”的方法和“赛马”的技巧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中国的千里马在哪里?真的如有人所说,千里马出国了吗?或许:中国不缺千里马,缺伯乐?
试想一个好公司或者大公司要招多少人。如果没有“配马”程序,那么多“马”有可能让他们竞争吗?时间、空间等条件是否允许?所以“相马”仍然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程序。这也是求职者第一次测试没通过的原因。但是香玛的条件并不具体。也许在一个人眼里,你是一匹“慢马”,而在另一个人眼里,你可能是一匹“千里马”。另外,可能你的岗位不合适,也会限制你自身的潜力,所以你是不是“千里马”也和公司的用人机制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出现,是用人单位和用人单位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爱马的人可以被称为“伯乐”,是“千里马”的陪衬,因为他发现了千里马,千里马之所以被称为“千里马”,是因为伯乐成功地挖掘了他原本的潜力。这两者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其实世界上没有独立的千里马,也没有独立的伯乐;千里马和伯乐源是相互依存的。如果说有什么的话,准伯乐在找准千里马,准千里马也在找准伯乐。而“准”伯乐只找到了这个“准”千里马,后者就成了真正的千里马;同样,只有在“准”千里马认定了这个“准”伯乐之后,后者才成为真正的伯乐。俗话说,在如今的招聘会上,就像相亲一样。“伯乐”是长辈,“千里马”是与用人单位“相亲”的对象。
但是“相亲”在不真正了解对方的情况下会错过。伯乐的任务是研究马,带马出去遛,自然知道是千里马还是劣马,千里马自己也要做好卖马的准备。千里马被明眼人认可后,身价倍增,自然会得到重用。不可避免的是,一匹劣马的主人想把马卖个好价钱,讨好伯乐,让伯乐误判为千里马。真正的千里马无论如何嚎叫,却没有得到重用。时间久了,就心灰意冷,失望动摇了,动摇了驰骋沙场的大报复。在推广工作中,评委的职责就像伯乐,参与者就像混了眼的马,混了鱼。晋升不公平的存在,意味着伯乐失职导致人才浪费。有能力、有见识、有抱负的人,就像“千里马”。因为很多原因,如果他们遇不到伯乐或者得不到伯乐的认可,得不到重用,抑郁情绪自然产生,无法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果,“千里马”和用人单位错过了一场美好的“婚姻”。企业构成的要素是员工,员工的素质是由企业决定的。没有规则,就不会有方圆。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员工的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企业管理混乱,制度不全,纪律松散,能培养出优秀的员工吗?就像一支军队,没有严格的制度和铁的纪律,能培养出精兵吗?正所谓有法可依,无法不依。企业和员工,如伯乐和千里马,千里马往往是存在的,只是没有伯乐去发现它,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悍马。经常听到一些企业领导人责备他们的员工。其实员工的一些过激行为,不完全是员工的错,也有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和企业制度不合理的原因。员工是企业的血液,血液的好坏是由造血者(企业)决定的,所以企业的一切都会影响员工的行为;而优秀的企业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员工;相反,优秀的员工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有人想问:既然千里马多,伯乐不缺,按理说应该皆大欢喜,但为什么事与愿违,伯乐感叹天下千里马少,千里马痛恨天下无伯乐?这是有原因的:
第一,有千里马,但是价格太高。“马行千里,必吃(食)或尽。”价格不高。在《千里马》中,他们自命不凡,自命不凡。他们经常张嘴就出口几千或者几万。他们完全不考虑现实,甚至嘲笑伯乐:“哼,你给我这些,就是要我跑一千里。没有办法。不留在这里,就留在这里。”伯乐走的时候,他们抱怨伯乐没有眼光和魄力,然后他们又感叹自己没有遇到人才。他们不明白,就算真的是千里马,不在路上跑,也只能像每匹马一样在低谷间老死。在伯乐,虽然有孙的眼光,但没有沈万三的聚宝盆,口袋里没钱,一匹马也买不起。就算他买得起,他也买不起,所以他要放弃他爱的东西。真的没钱?当然不是。如果没有钱,怎么用公款吃喝,怎么用公款旅游?他们只是觉得花很多钱在好钢的“刀刃”上不值得。千里马值千金,徐只需百元。扳一扳手指就知道哪个性价比高。结果招聘会上,有的单位居然打出了最高学历的限制:“你的学历是什么?本科?对不起,不要。不是太低,而是太高。”他们还会自嘲“谁跟我们说我们庙里钱少了?”伯乐人很会打算盘。与其花高价请诸葛亮,不如低价招三个臭皮匠,也是为公司省钱。谁知道,一个皮匠只能得到两张牛皮,做几个皮包;治国安邦,行军打仗,三千个头胜过半个诸葛亮,误事的人可能还多。是亏是赚,大家心里都有数。
二、“金无足赤,马无全马。”伯乐人抚摸着千里马的鬃毛说:“千里马是千里马,可惜毛太硬,颜色不纯,尾巴太短,脾气有点坏。”人才分很多种,有年轻有才华的,有在实践中经过一段时间磨砺后成功的,有大器晚成的,也有依然睿智愚钝的。人才的多样性要求人才选拔方式的多样性,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取不同的选拔方式,使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华,人尽其才。当然也要知道,马是善于利用的,不好看的马是不需要参加选美比赛的;不能冲刺的马用来徒步;不能持久的马用于冲刺。千里马也不是无可指责的,毛色不纯,是天生的,他们也没办法。他脾气不好,但大多靠天赋和傲气,不在乎马,甚至不在乎天下,以至于性情古怪,狂妄自大,把伯乐吓跑了。其实千里马如果和前辈比,和世界比,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机会对每个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比我们优秀,比我们有才华,但是优秀有什么用呢?有才华有什么用?千里马易得,伯乐难求。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前提是有机会找到。你再怎么能言善辩,也不会有机会登上领奖台,你再怎么跑,也不会有机会上场,所以你所有的努力和准备都是白费。试想,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经常有情绪,经常走得慢,甚至辞职,还能说这个企业是健全的、优秀的吗?只能说明企业制度不完善,企业领导的管理策略有问题。“多助天下,少助天下之逆”,所以要考虑企业是否有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是否尽到了责任,是否物尽其用。曾经有一家国企,有一批素质高、充满活力的优秀员工。然而,企业就像一艘破帆船,不尊重人才,不重视员工。结果人浮于事,员工整天无所事事,很快就倒闭了。但是有一个小型的私企,员工非常活跃,充满活力。原因是企业领导英明,管理得当,所以企业蒸蒸日上。企业的兴旺与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有关。员工的成长发展也有赖于企业制度的“滋养”,为你提供更好的发挥才能的环境,让你茁壮成长。
机会是力量的展示。
一个时代的隐喻,伯乐和千里马。谁是千里马,当今实力派;伯乐,今日之眼会给你机会。千里马少,但千里马代代有。而伯乐呢?太多,不要太多。说白了,只有伯乐带来的机遇,才能帮助“千里马”实现人生价值。
当然,实力无疑是最重要的。有实力的人就像手里的一张好牌。虽然这不代表他们就放心了,但是他们有赢的基础。相对而言,机遇成为了强大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前提。你在台下很厉害,但是不允许你上台,没有机会让你表现出来。也是徒劳的怨恨!
都说“机会从来不会青睐没有准备的人”,但是否意味着有准备的人就会被机会所青睐呢?答案肯定是不一定。
2.机会就像一扇门
如果实力和学历是敲门砖,那么机会就是门。只有抓住机会,你才能展示你的实力。
比如一个很多大学生都坐不上的岗位,一个中学生却能领包。他的实力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他把握住了机会。一个能把握机会的人,说明他有潜力。除此之外,还可以积累经验,培养能力。外面有人,外面有山。你确实很优秀,但终究不是最好的。
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是有些人不断得到;有些人逐渐失去。抓住机会,可能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所谓的实力资本也是需要不断更新吸收的,但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实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把握不住机会,“英雄”不就没用了吗?
在现实生活中,机遇似乎是职业成功的更重要的因素。只举一个例子,德才兼备的不一定会被重用,缺德缺才的不一定会被重用。仅仅因为没有机会就去解释这个敏感的“错位”问题,显然有些牵强。好在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个问题,这就是现实生活!
机会不仅是自己争取来的,也是别人给的!“辨别”和“把握”机会的前提,往往是“专家”的指导和“能人”的支持。“空手道”式的机会不是不缺,而是太少,两者几乎不成比例!即使纯属自然,也是个人意外。某种程度上,机会来之不易。“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对于那些有实力却没有机会的人来说,似乎是一种失意时的安慰。黄金也需要掘金者!
有一个故事,两个对工作不满意的年轻人去问师父:“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了。太痛苦了。请给我们指示。我们应该辞职吗?”师父闭着眼睛,每隔半天就吐出“就一碗饭”这几个字,并挥手示意年轻人下台。回到公司后,其中一人递交了辞呈,回家种地;另一个什么也没做。转眼十年过去了。用现代方法回家种田的,加上品种改良,成了农业能手;另一个留在公司的也不错。他忍气吞声,努力学习,逐渐被重视,当上了经理。
有一天两个人相遇了。农业专家对经理说:“好奇怪,师父给我们的是同一个字‘就一碗饭’,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就一碗饭而已。人生有什么好难过的?何必留在公司?你为什么不听师父的话?”“我听了,”经理笑着说。“师傅说的无非一碗饭,所以我再怎么苦,只要为了做一碗饭,多想想老板说的话,少生气,少计较就好了。师父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于是这两个人又去拜访师父。主人很老了。他仍然闭着眼睛。过了半天,他回答了五个字,“只是一瞬间”,然后挥了挥手...并抓住了“如果”来制造传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在生意的搏杀中,有很多“一念间”,正是在这些“一念间”里,成就了很多不朽的传奇。如果李嘉诚没有看到塑胶花的潜力,就没有长江实业;如果霍英东没有看到军用物资的航运市场,就没有霍英东集团的今天;如果杨致远没有看到在线市场的潜力,就不会有今天的雅虎...
生活中有太多的如果,但我们为什么不抓住这些如果呢?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个机会吗?不是,任何时代都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而成功或失败的故事,但不代表成功的人比失败的人有更多的机会。相反,大部分成功人士一开始并不是社会精英,而是普通甚至底层民众。就像那么多人见过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一样,世界上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天生的理解。
人活得和别人一样好并不难。你只需要更加努力。但如果你立志要成为人中龙凤,那么你就需要一样东西:理解!什么是悟性?精明的人,一定是能在最短时间内抓住机会的人,不会被事物表象迷惑的人,能懂一点的人,从现在看未来的人。总结一下,悟性就是要有四种能力:敏锐、洞察、逆向思维、预见。
一个人拥有其中一种能力并不难。你可以通过有意的学习和培养来达到,但如果你想同时具备这四种能力,除了努力,你可能还需要一些天赋。因为真正精明的人不是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是天生的。
很多人认为网易丁磊的成功是机遇大于能力,但从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要求来看,能否抓住机遇是成功的前提。那时候,当互联网火热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千千人想要找到自己的机会。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成功?这就是善解人意的表现!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没有区别。只要有机会,还可以做总经理,做高管。但是,我们知道它与“0”和“1”是一样的。有些人一辈子都知道它是阿拉伯数字,但有些人却用它创造了二进制,发明了计算机,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精明还表现在对管理的深刻见解上。除了天生的商业敏感,他们还承担着企业主的身份。企业家最重要的管理职能是战略决策和精神指引。做一个优秀的企业精神领袖,做一个企业的首席企业文化设计师,做一个企业圣经的牧师,是任何一个有志企业家的永恒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不适合所有的企业家,它只适合那些雄心勃勃或者追求成功的企业家。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说,“中国什么都可以引进,除了经理!”中国企业缺乏精神领袖,更缺乏雄心勃勃的精神领袖。
没有机会,没有实力的机会,也没有成功的可能。如果没有机会,就算你有实力,也很难成功!我们认为机会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一个人只是做了没有任何机会的无意义的努力,他也是一个失败者。机遇能给人们带来成功的希望。没有一个名人在遇到机遇的时候是成功的。光凭实力怎么能成功?如果你没有机会表现出来,你这辈子只能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你对别人认可你有什么希望?
机会比实力更重要。没有机遇,没有实力的机遇,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如果没有机会,就算你有实力,也很难成功!我们认为机会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一个人只是做了没有任何机会的无意义的努力,他也是一个失败者。机遇能给人们带来成功的希望。没有一个名人在遇到机遇的时候是成功的。光凭实力怎么能成功?如果你没有机会表现出来,你这辈子只能做一个很普通的人。你对别人认可你有什么希望?
“千里马多,伯乐不多”,这是古往今来普遍的社会现象。好在现在国泰民安,伯乐越来越多,“千里马”时不时出现。最近笔者采访了一个关于两岸“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颇有感触。
杨青松,四川渠县人,1975高中毕业后来到大巴山区的白拉坪煤矿。他先在井下做了五年矿工,1980被选上矿工子弟中学任教。他和妻子分居已久,生活十分艰辛。但他勤奋好学,分别考上了中央电大中文学院和西南师范大学中文本科。他锲而不舍地毕业了,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这期间,他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既是父亲又是母亲(因为夫妻分居,一个人带孩子),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他居然经历了“1000个日日夜夜的生活和意志”而潜心研究,并在1992的结尾写下了30万字的创新专著。
这本书经过四川教育出版社反复论证,被认为是“整体创新的杰作”。但由于这部学术著作专业性强,销量低,出版社要求他包销1000册或支付6000元出版该书。对于当时月薪只有100元的穷教师来说,这真的像一个天文数字!无奈之下,一丝希望突然在他心中亮起: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部“台海情缘”特别奖的台胞杨一夫先生,是一个爱才爱民,渴望公益正义的人。你能请他帮忙吗?在搜索到杨先生在台湾省的邮寄地址后,他冒昧地战战兢兢地发出了求助信,并附上了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论教学艺术》的订单。
没想到,他很快就收到了台湾省杨一夫先生的亲笔信和6000元1000册的订阅!除了热烈的祝贺,信中还称赞杨青松是一匹罕见的千里马...
《教学艺术论》四川教育出版社5月出版1993。没想到,该书一出版,迅速在全国产生巨大反响,被誉为“填补学科研究空白的新书”,获得众多好评。至今已连续获得多项省、国家级奖项:①1994 7月获四川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②1994 65438+2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奖;③1994 65438+2月获四川省优秀教育图书奖;④65438+1995年6月获全国优秀教育图书奖;⑤1995年9月入选“中国当代教育教研成果盛典”;⑥1996于4月入选“中国八五科技成果”;⑦1997 10该书成果入选“21世纪文献丛书”和“中国软科学图书馆”。杨青松作为“教学艺术论”的创始人,分别被列入上述“大典”和“八五”计划。
四川省绵阳师范学校从省内外“招聘”学科带头人时,把杨青松调到学校担任教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杨青松忘不了杨一夫先生的无私帮助,而让他对生活感受更深的是,杨一夫先生还热心地跑去帮助杨青松夫妇解决长期分离的问题。
1993年春天,杨一夫先生再次从台湾省来到大陆。在四川渠县招待所,伯乐和千里马第一次见面。当这位“伯乐”得知“千里马”和妻子已经分居10多年——一个大男人带着一个五岁的孩子,不仅在教书、学习,还在搞科研、写书,他叹了口气说:“你真的是背着四种担子跳这种教学艺术研究的舞蹈啊!”于是,这位来自台湾省的“伯乐”就去找四川教委的伯乐反映情况。四川教委的伯乐很注意这种情况,想方设法分配了一个“民转公”的指标,让民办教师杨青松的妻子优先“民转公”,然后调到四川绵阳师范工作。就这样,杨青松和妻子终于团聚了。
1996年春天,杨青松以“千里马”的精神继续奋进,考取并攻读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论”在职硕士。在国家教委的许可下,他仅用一年时间学习并完成了两年的学位课程。这种出色的表现让很多伯乐人刮目相看,争相就业,其中上海嘉定师范学院是最热情的一个。
嘉定师范学院不仅欢迎杨青松来上海工作,还同意他举家迁往上海,并为他的妻子安排了工作。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国际化大都市。
企业管理人才的短缺直接制约了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其说中国企业缺乏千里马的管理人才,不如说我们缺乏千里马的选拔、评价和激励机制,也就是问题出在伯乐身上。要想让伯乐认识好马,选好马,用好马,就必须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让真正能承担选马责任的伯乐脱颖而出。当我们呼唤千里马的时候,其实是在呼唤伯乐;呼唤伯乐,其实是在呼唤产权制度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分析中国企业在与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原因时,不仅要看到二者在规模、技术、品牌上的差异,更要看到其背后管理人才水平的差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很多跨国公司一进入我国,往往就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把技术和管理人才网罗到自己的旗帜下。《国务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建设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队伍。这对于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