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虽然在意料之中,但人民币升值的宣布还是来得太突然了。虽然,相对于之前市场预期的5%-10%,升值2%只是人民币进入浮动汇率机制的第一步,但对于国内那些习惯了固定汇率的外向型企业来说,这次升值显然对他们造成了影响。2%的适度增长对外贸影响有限。得知人民币要升值,浙江一家纺织外贸企业的老板偷偷打起了算盘。目前大部分外贸服装订单的毛利是0.5元人民币,也就是出口1美元的产品是0.5元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升值2%,意味着外贸企业每出口1美元产品,将损失0.15元的毛利。加上其他运营成本,毛利跌破0.35元,意味着几乎无利可图。纺织行业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很大,因为在过去的两年里它的利润一直很低。对于其他行业,一般外贸企业的利润率在3-5%之间,人民币升值也降低了其利润率。“一觉醒来,企业资产蒸发很多”,这是大多数外贸企业的反应。影响不仅体现在企业账户上的美元市值蒸发,对于那些按照原汇率计算成本和收益,还没有退货的企业,或者已经签了订单的企业,人民币升值会让损失更大。长期的损失还表现在升值带来的产品出口价格的提高,会直接降低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对其业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出口大省,浙江今年前五个月实现出口二百八十亿美元,贸易顺差一百六十一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一。今年1-4月,浙江外贸出口增长40.2%,其中服装增长26%左右,纺织品增长35%。欧美的限制性政策预计将影响30%至40%的纺织出口企业,人民币升值将再次打击纺织出口企业,尤其是那些依靠数量扩张取胜的企业或小企业。商务部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研究员徐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升值2%对外贸会有一些影响,但影响不大,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2%属于温和增长,对经济的影响非常有限,不会对相关行业的企业产生影响。“人民币升值已经说了很久了,这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信息。正是因为有预期,理性的商业主体对未来的百姓升值做好了准备,做出了相应的战略调整,即使有损失也在所不惜。”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金博生这样认为。金博生表示,升值2%符合中国汇率改革的“可控”原则,也说明政府对市场负责。至少目前来看,2%的升值并没有给中国经济带来太大的冲击。“一个没有任何波动的市场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浮动汇率可以使许多中国企业得到锻炼。”中国的企业应该学会在竞争中成长,学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游泳。他认为,实际上,中国的企业已经习惯了安居乐业,一有波动就开始显得不适应,这就需要汇率机制的改革。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改善贸易结构。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似乎有“弊”,但长期来看,从大的方面来看,小幅升值带来的好处是无法避免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升值对外贸的影响有限,企业仍有较强的消化能力。从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肯定会对出口产生一些影响,但实际操作中,影响不会太大,因为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会对外贸出口结构的调整起到作用。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一些利润薄的中小企业受影响较大,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厂商可以承受升值带来的成本上升的影响。这将为我国整顿外贸出口企业良莠不齐、改善贸易结构带来机遇。“现在大家都在做外贸。不规则、不适当的内耗降低了中国企业的对外竞争力,让进口国和进口商坐收渔利。”国家选择此时升值,有着深远的考虑。七八月份恰好是服装外贸企业出货的淡季。这时候升值可以让纺织外贸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近日指出,要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正好给外向型企业提供了这个机会。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虽然占了很大份额,但是从贸易中赚取的利润却很微薄。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适合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的发展。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提高经济质量远比经济数量重要。徐强还认为,升值显然是比贸易制裁更好的选择。从今年上半年中国与欧美的纺织品争端来看,虽然配额取消后中国的出口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同期利润并没有相应增加。它给美国提供了质优价廉的产品,也受到了质疑和制裁。国内企业的价格战伤害了自己。人民币升值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提高产品出口价格的机会。一些出口企业也纷纷表示,虽然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对他们的影响大多是负面的,但从长期来看,国家实行浮动汇率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好机会。在谈到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变化时,金博生表示,企业不能只看眼前来增强自身实力。重要的是大量投入研发,提高技术,为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企业也要学会运用金融对冲手段规避汇率风险。在学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同时,我们应该调整产业结构,转向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以获得国际竞争力。随着汇率的变化,企业必须对自己的产业战略进行调整。所谓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都有这种调整的意识。人民币升值:在外贸重负下前行。
人民币持续升值已成定局。
汇改以来,人民币一路走高,目前已升值超过3.78%。2006年2月29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8087元,突破7.81的整数关口,创汇改以来新高。
毫无疑问,人民币持续升值给中国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对外贸易。虽然自65438至0994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入世后,政府对人民币的干预减少,人民币升值预期已被业界预见,很多企业也做了相应的准备,但即便如此,人民币持续升值对外贸企业的冲击还是很大。从理论上讲,货币升值实际上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值,而是通过改变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来削弱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人民币升值3.78%,相当于产品成本增加3.78%,出口竞争力下降3.78%。一国货币升值后,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国外对其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出口规模受到限制。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为主,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较少。特别是以来料加工或进料为主的外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利润率低,增值能力不足。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办厂的目的主要是看重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低廉的价格。人民币升值后,无疑会抵消人力资本带来的成本优势,中国的产品出口会明显下降。一家生产出口照明的节日照明企业负责人都忧心忡忡地说,公司今年接了900万美元的订单,已经完成了654.38+0万美元的订单。6月份买入300万美元的远期结汇,500万美元的订单将亏损3.78%,亏损654.38+089万美元。人民币升值后受到冲击的出口行业,受到的打击程度不同。而享受出口低息贷款、出口退税,甚至有内销的出口补贴的行业,受到的影响相对比没有得到这种优惠的行业要小。享受优惠的多是没有竞争力的行业。相关行业或地方政府为了争取补贴收入,极力维持生产。这些没有竞争力的行业只能靠补贴勉强生存。同时,由于许多中国制造商出口低附加值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这些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污染。虽然政府制定了法律法规进行防治,但不守法者并没有按规定投入污染防治,而是把污染推向了社会。所以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人民币升值后这些企业的产品仍然可以出口。另一方面,守法厂商由于承担污染防治的处理成本,竞争力不如前者。人民币大幅升值后,他们无力出口,被迫倒闭,形成守法者被淘汰,违法者继续生存的不公平现象。这对守法的外贸企业无疑是不利的。进口方面,人民币大幅升值后,进口增加,对当地产业造成冲击。然而,受政府保护的行业和不受保护的行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进口受控制的行业,即政府保护的行业,不会因为政府控制下的人民币升值而增加进口。所以这类行业并没有受到影响。受高关税保护的行业,因为关税高,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影响也比较有限。缺乏进口管制和高关税保护对当地工业的影响最大。由于进口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进口商品价格相对较低,当地同类产业无法与之竞争。人民币大幅升值后,当地低效产业依靠政策保护,大部分继续生存,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高效率的产业,因为缺乏保护,受到重创,被淘汰。也就是说劣币驱逐良币,产业结构反向调整,整体工业效率相对降低,失业增加,不利于这些地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一位经济专家忧心忡忡地解释道。人民币升值后,一些外贸企业承受不了这个风险。业内人士认为,根本原因是其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地位。产业升级困难,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无法取胜。因此,人民币升值再次为外贸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敲响了警钟。的确,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正面临着从大国到强国的挑战。其实最关键的还是中国整个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这决定了中国贸易的转型过程。在亚洲国家中,韩国和日本经历了货币升值的困难时期。特别是日元在1985-1986期间升值了45%,沉重打击了以出口为导向的日本经济,日本经济增长率在此期间从4.9%下降到2.5%。但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日本在几年内逐渐走出了本币升值的阴影。根据日本央行的投资调查,出口行业的萎缩使得国内资金的很大一部分投向了高科技和高附加值行业。计算机、通信技术、电子产品等制造业不仅从出口市场转向国内市场,而且从制造业转向非制造业,从而壮大了第三产业。从日本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货币升值具有双重性,关键在于如何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事实上,人民币升值也为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有利因素。“实现产业升级,就是要尽快实现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外贸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业内专家也提醒我。无论如何,人民币持续升值已成定局,变压力为动力,实现外贸更健康的发展才是当前的大计。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背景下,企业应提高风险意识,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在浙江,为了避免一旦人民币升值将导致收入减少的不可预测因素,一些企业倾向于选择与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进行出口远期外汇收入。企业在支付一定的银行利息和费用后,锁定未来的人民币收益,让保险公司承担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贸易损失。据浙江华天集团副总经理张庆丰介绍,这种做法在绍兴纺织出口企业中相当普遍。同样,杉杉集团国际业务部总监朱也透露,他们在与外商签订出口合同时,虽然没有因为人民币升值而直接提高产品出口单价,但通常是凭借长期建立的信用关系,私下与对方谈判。一旦人民币升值给企业造成损失,外国投资者应考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目前,人民币升值已成为签订外贸合同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他也无奈的说道。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黄认为,在出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外商愿意接受中国企业提高产品出口单价的要求,说明外商对人民币升值和升值幅度的预期较高。“企业提价幅度在4%左右,在外商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范围内。”此外,受欧美对中国纺织品“特保”的影响,中国对欧美的纺织品出口将明显减少,这将普遍推动中国纺织品在海外市场的提价,这可能是外商愿意接受中国纺织企业提价要求的原因之一。至于政府,业内专家建议,各级政府应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各种对外贸易,并在WTO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辅以各种经济政策,如运用计划、税收、价格、金融、信贷、利率等各种经济杠杆。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比如通过关税政策和配额政策,对应该促进的产品出口进行更多的保护和鼓励,而对应该抑制的产品(非必需品)进口进行更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在这一点上,有人建议利用WTO的相关政策,在WTO协定允许的范围内对相关产品给予出口补贴或提高出口退税,以提高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弥补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外贸收入减少。从而优化产品进出口结构,改善贸易平衡,降低汇率变动带来的通货膨胀效应。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同样的人民币表示的投资额可以转换成更多的外币,相对降低了投资成本,有利于我国国内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发展跨国经营。80年代初美元强势,80年代末9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都采取了海外资本扩张的策略。在全球化时代,大量企业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中国应借鉴美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鼓励企业通过扩大海外生产规模规避风险、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在扩大内需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国内产业发展。然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单纯依靠出口导向战略是相当危险的,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从而使持续的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甚至逆转,为东亚经济危机提供了佐证。对外依存度是衡量一国经济受外部经济影响程度的指标。这个指数在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一个适中的范围,越大越好。从对外贸易来看,外资企业进出口已占中国外贸总额的一半以上,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因此,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适当调整外资政策,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当然,除了汇率可能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许多其他因素也对外贸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这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贸易界对此感到担忧。例如,面对日益开放的市场,进口产品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外国产品以平等的贸易条件进入中国市场后,中国产品将在价格、品种、质量和营销方式等方面面临竞争劣势。这些产品很容易受到发达国家质量标准、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反倾销的限制和阻挠,产生各种争端,可能涉及数量限制、贸易政策、通关程序和手续、植物检疫标准等。就技术性贸易壁垒而言,中国产品的出口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确定优势产业,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参考技术壁垒质量标准的要求,了解产品进口国的最新技术标准,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制定新的技术标准和规则,努力与国际接轨;同时,要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探索有利于各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