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晨会柜台可以开什么?
说重点,我目前是主管,收入很低,一个月5k左右。如果要做生意,收入大概是10000+。我的收入比以前差多了。很久没见到智虎了。最近修养出了问题,就来知乎溜达溜达,看看大家怎么评价中国人寿。
果然,各种劝说。
直接说重点,我作为一个没有保险概念的人,能主动去了解保险行业现场代理机构的组织发展和销售,原因有三。第一个原因是我认同的人花了三年时间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独立交易者,我也开始关注金融行业。第二个原因是刚刚有人邀请我加入这个行业。第三个原因是,在我18的工作生涯中,尤其是在影视行业,我服务过上百家企业,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很多企业。每次观察期从一周到几年(搞企业专题片)不等,没真正观察过保险行业。
所以,我很想了解中国人寿。
在我认识中国人寿之前,我其实和安利一样讨厌保险,但是邀请我加入中国人寿的经理年薪50万左右,于是我对保险行业产生了兴趣,开始了我的老本行,背景调查+面试+观察。
一般来说,我想拍一部电影,需要充分了解一个公司,才能得到客户和客户的认可。首先我会对公司做背景调查,确认其社会评价和社会形象。然后通过对这个企业的关键岗位(管理、技术、大部分基层员工)的访谈和工作观察,来确认这个企业是否与编辑一致。最后可以采访有领导权威的领导,确认这个企业的舵手如何推动企业(文化基础)。
于是我去调查了中国人寿的公开资料。
4万亿+1.9万亿托管资产看起来不错。骗子公司能做这么多,也是很厉害的。三年没做过0.01万亿,肯定比我聪明。
副部级央企,我会减少印象分,官僚主义会自动在脑子里弹出来+制度僵化。
实际控制人是中央财政部,大概明白这个企业和他的股票一样,以普惠为主,看不起利润。
最后看了一组关键数据,包括连续十年的财报和营收。看起来还行,利润薄但基数大。一看就是一个成熟行业的成熟基础。然后我查了一下app客户端的安装量,654.38+0亿(可能包括一次安装然后永久卸载),市场还是不错的。
从账面上看,我遇到相对成熟市场的概率很大,销售应该还可以,就是怕牵扯到客户资源。
好了,开始面试,参观公司。说实话,这次我感觉很不好。销售额达到6000亿年(全国),管理如此粗放。最让我惊讶的是,外地机构几乎没有专人,也就是说,即使专业不对,也没有专门的岗位。为了金融行业,还是继续了解吧。
裁判亮出了自己的收入,没错,比我之前的收入还多一点,于是我就纳闷了,这个暴徒还能年薪50万吗?他妈的有三个?
但我转过头想了一下。毕竟也是金融行业,还是能赚到比较高的收入。好了,请开始表演。我想看看你说的比唱的好不好。
推荐人巴拉巴拉说了很久。我心中没有任何疑虑。说实话,我没什么创意。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文案,甚至觉得看了就是浪费生命。但最后还是有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基本法,这个外勤组的命根子。
最后,综合考虑
1,裁判的社会公信力,收入构成
2.基本法的特别之处(这东西完全颠覆了我传统盈利机构的运作模式)
3.稳定的财务报告
秉承着找女朋友的原则,如果只是盯着自己的缺点,那我就一辈子单身了,我已经尽力去找中国人寿的优点了。
所谓富贵险中求,战地记者不上战场,怎么能见证首长吃肉、士兵躺尸的真实火爆一面。
于是经过一夜的思考,我和一群睡了三天半的人一起加入了中国人寿(三天半的签约班)(这个卧底肯定睡不着,那就好好看看敌人的文案是怎么引人入胜的吧,可惜tm是以说服的方式授课,除了销售指导还组织销售)。
最后加入了部门,会展发展部。
说实话,在公司的第一个月,我很迷茫。我完全不知道16天出发航班(上午只有一节课)在说什么。从文案角度来说,是为了抬高行业高度,包装企业形象,强调销售致富。但是,没有鸡蛋可以用。下午继续推,看到大家都在不停的招新人,然后疲惫的半新人走了,沮丧的老人走了。
你不是同意打电话给我推销吗?为什么一个月都没人带我出去卖?问裁判,什么时候开始卖?推荐人说,现在,马上,你给你的客户(你身边的人)打电话,邀请他们来公司。根本卖不出去,对产品也不了解。推荐人说别的你不用管,给他们打电话就行了!
好吧,我选了几个目标客户,费尽心机劝了几天,过来签了三份理财保单。
然后我以新人的身份上台说点新鲜的,起了个狗名。我连产品名字都叫不出来,也没讲过,更没录过。我能说什么呢?好的,感谢各位领导。感谢央视。
然后经过三个月的洗脑+经验+培训+断断续续的销售,感觉比以前更尴尬了。这家公司想做什么?
公司领域有两个部门,第一市场部,第二展览发展部。
营销里天天请客户吃饭喝酒卖产品,会展发展部天天在公司招人。这两个部门老了,死了。
我还能理解市场营销。这个展会招人不卖能赚到空气吗?我怀疑我是不是走错部门了,不是说卖东西会发财吗?为什么收展的都是搞招聘返贫的?营销收入20 ~ 80万以上的老业务员还挺多的。展会结束后有4 ~ 5个高收入业务员。我真的怀疑推荐人引诱我进去骗我的客户资源。
所以我想过辞职。离职前,我的推荐人像前女友一样对我发起了心理攻击。大家都知道,最后,我摊牌,问了一个终极问题。你邀请我去中国人寿到底是为了什么?不要让你成为我心目中的失信者,信不信由你。
于是我开始明白这个展览成立的真正目的,以及这个战略规划带来的副产品(组织混乱)。
简单来说,以前的销售人员只是卖产品赚钱,年纪大了,需要用年轻人升级团队,成为销售人员的puls版——顾问销售。同时,中国人寿凭借顾问级的专业性,拥有全金融牌照优势开展综合金融,再加上公司大量无脑补贴,造成了种种乱象。其实我的推荐人还是想干一番正经事业的,可惜天时地利人和,只是缺人。
好吧,说说你的要求。我先看看你的要求。推荐人是巴拉巴拉。要合理利用公司资源,发展自己的团队。一个人卖保险不如一群人卖保险、银行理财、大额存款、信托划算。最好办一张信用卡。
所以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明白公司想做什么。在此之前,我真的相信会展发展部是为老客户服务的,因为老客户太多了。
好吧,反正也不全是销售。卖保险和卖银行理财有什么区别?那就去做。我卷起袖子,准备打电话。推荐人说,等一下。我告诉过你,一个人卖,不如一群人一起卖。你会先做团队建设吗?
就这样,我也上了贼船,开始了招聘之路,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当了主管。
在这条主管路上,我把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和体会分享给大家。
首先,不管是去市场部还是展览部,都是在搞销售(或者某个环节,售前、售中、售后),但是差别很大(只我公司调查,不包括其他公司)
第一,营销的平均年龄确实比较大。据说行业平均年龄53岁。反正他们有些儿女已经在公司干了好几年了。他们积累了很多客户,年收入10 ~ 300万,分布不均。估计他们工作15年以上,比较勤快,保证30 ~ 40起步。虽然有孤独感可以依靠(我们的孤独感还不错,得益于营销老手的积累),但是效果真的很慢,口碑营销还得忍着。
第二,市场部的销售思维非常落后,主要以自己的收入为导向。甚至我觉得还不如直接给市场部打电话。年轻人很多,大部分都有明显的自尊心和道德优越感。没有“技术性”很难诱导客户多买保险,想做“良心+专业”。我那里的展览还不错。直接领导总是鼓励大家考取国际金融理财师、养老规划等专业认证,提升自己的专业阅读和可信度,以应对综合金融。但是,服务和销售能力真的很弱。有专门人员的后台支持老师和我们一起在两个机构工作,他们经常和不同的人一起工作。毕竟他们靠工资,我们靠自己。
第三,销售的方向,营销是推容易获得大额的金融保险和容易获得客户的健康险、意外险。展会更多的是引导销售收贷银(银行业务)和收贷财(财险业务),但我们并没有过多的催促销售,主要是着眼于销售习惯的形成。反正营销的销量是654.38+00万,我们也做了654.38+00万,数量比他们多。
第四,在组织发展上,营销真的垮了,能留下来的都不是同行业挖来的,就是身边的资源好,或者社会绝技。展会闭幕也好不到哪里去,招聘很火爆,但离职率也很高,但至少保留了那份失落的纯真。
说实话,我真的很同情这些来去匆匆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上半身基本上都有相同的特征。
1,新鲜或者只有1,2年工作经验(最坏的情况是容易相信,最好的情况是愿意接受保险行业的上限)
2,外地人,租房,存款很少甚至有些贷款。
这些人,相当一部分是缺乏资源的,保险行业是滞销行业。建立口碑客户圈需要1 ~ 3年,有足够的客户建立年收入10 ~ 20万。
其中,70%的新人愤然离开,因为最低收入得不到保障,认为公司在压榨他们。20%带着遗憾离开,吃饭租房都无法保障,现在却无法追求梦想,剩下的10%坚持下来,徘徊在落地和滑坡之间。
留下来的都是在忍耐力、情绪控制力、执行力上比同龄人强很多的年轻人,有着不错的学习能力。
长此以往,老高管们也就习惯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因为第一第二个原因来去匆匆,心里也不再不平,因为这个行业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只需要把精力放在能留下来的人身上,把资源、精力、时间最大程度的倾注在这类人身上,让他们的收入在两年左右真正达到20+。
我在公司不到一年,不习惯残忍。每次看到这些年轻人离开,我都有点难受。
但是,我也看到了行业的一些希望。比如我很看好的一个储备主管,因为生活费问题被小公司挖走了。我半喜半悲。我高兴的是那个小姐姐在那边的公司有新员工专属的无责任底薪(可能是一年,好像是2k)。但是这么大的公司保护力度还不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不是没有保护,但是保护是有责任的)
但是在这个行业里,我也确实看到了很多异地求学,异地谋发展的年轻人。保险行业会有一点曙光,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开始改变,开始考虑新人的最低生存。给新人一个温和的起步环境,但我觉得还不够。他们面对的市场是新的,需要更专业、更细致的机构来支撑。
好了,来点干货。至于现在的毕业生或者保险行业条件一般的年轻人,真正想通过两到三年的保险行业的奋斗获得不错的收入(10+和15+),你必须明白以下几点。
1.保险公司的本质是销售公司,现场人员的本质是服务人员(服务先于产品),高层是顾问。
2.你的主管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他是做服务还是做销售,他的服务是大于还是小于销售,这很重要,直接关系到你的职业健康发展。
3.主管是感性的,利润是无情的。主管对你最真诚的感受就是在不违法不违背自己三观的情况下,让你的荷包爆掉,但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很累,甚至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4.也可能有不做销售的人事和客服,因为这个团队内部的销售支持职能组和增援支持职能组比较完善,善于招人的新人很容易适应储备主管、客服(售前)等岗位或职责,高管也喜欢改造这类人。如果你学的是专业的人类知识,那就算了,你只会学到如何建立团队,如何与人打交道。
5.上一轮招聘面试不清楚代理合同,业务五险一金和社保五险一金的区别,以及你应聘的现场团队等关键信息,就是耍流氓,不要去。
6.即使有主管的大力帮助,公司也不要求你有多少销售业绩(比如)。请记住第一点,企业的性质,否则你会是第一个死在转型痛苦中的人(尤其是你通过组织发展获得了不错的收入,离开中国人寿后又找不到同样收入的工作,会很痛苦。不要忽视平台的力量)。
7.你需要清楚地了解20年后你的客户群会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提供商。
8.这种自私的保险公司和选股票是一样的。是选择2000元却能翻倍的茅台,还是选择7元却难以翻至14元的化工仙股?我自然排斥中介公司和独立保险公司,一点是因为我是保险公司,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缺乏稳定的服务体系和产品设计体系。他们的服务依赖于他们能代表的产品。产品做不出来,就没有根。不愿意让中介代理的保险公司都是些什么样的公司?看财报,看历史。
我更倾向于选择手里握有核心竞争力和“知识产权”的一方,尤其是产品要到20 ~ 60年后才能实现。我宁愿保守。
想赚快钱,单独算。
综上所述,一个行业如果不够规范,就是进入的机会,因为一旦规范,进入门槛就会很高,比如过去的互联网巨头。
如果你的资源和条件不够优秀,甚至很差,但是你心很大,刚刚选择了保险行业,记住,吃苦,再吃苦,坚持,坚持,再坚持。逆境商最重要的是服务业和销售业,其次是情商。
就算我是有手的客户,我也不吃亏,不坚持,也做不到。你看我,不做销售就拿5k,随便做销售就拿1w+(其实我每周都坚持和准客户频繁互动)。我挣多少取决于我是否懒惰。
对了,对了,我的工作模式是早上8: 40到,下午6: 00走,周末一般在家带宝宝,偶尔和客户出去玩。销售方式主要是以销定销,希望以后扩展到社区营销。
以后有机会再更新一些其他的,比如一些工作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