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首先,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和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广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文化素养、创新精神、随机灵活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物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能把变化当成机遇,把困难当成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信念坚定,对生活充满期待和热情。同时,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不好会削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需要体力和耐力来达到目标,一个人可能会因为体力不支而放弃。除了素质,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对社会起直接作用的部分。现在社会上的大学生,一定要尽可能的培养自己,比如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处理事情的能力,良好的人和资源的能力,技术运用的能力。第二,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的就业导向。目前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更新观念,改变思维,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是过分关注薪资水平和地理位置。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通过各种渠道抓住就业机会。目前,大学生可以通过人才交流和网络资源找到合适的工作,积极大胆地发挥自己的真才实学,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再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即先找工作再择业。他们不能像过去那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追求。如果他们斤斤计较现在的专业岗位是否理想,就会失去很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之前的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让自我价值得到很大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打下基础。

随着我国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统配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且,自2007年美国次贷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都出现了一定的衰退,用人单位纷纷减少对人才的招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从1999开始,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益下降,全球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A)毕业生人数正在增加。

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预计未来三年每年增加50万人,整体就业将持续增加。

(二)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

随着中国沿海和其他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城镇和乡村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的吸引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流向大中城市的洪流。这就造成了人才的集中度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

(C)毕业生的期望仍然很高。

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一直很高。调查显示,约15%的大学生理想起薪在4000元以上,只有不到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且大部分企业都选择1500-2500元。一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使他们失去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从毕业生自身来看。

目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还是比较认真的一步一个脚印的想法。他们认为去国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就是就业,去中小企业、私企只是兼职。所以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意去一些中小企业就业,更不用说去偏远地区工作了。而且在求职过程中,部分大学生期望找到一份轻松高薪的工作,不愿意从事高薪工作,想获得高收入;我想得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我对自己的能力不够了解。但社会现实与毕业生的想法往往差距较大,进一步影响毕业生就业。

(二)从研究生院校的角度。

首先,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大学生步入社会以来,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大量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各地区经济开始下滑,社会不可能提供那么多就业岗位。由此,大学生就业压力骤然加大,就业难现象凸显。

其次,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而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大多缺乏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很难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此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许多高校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一些高校还处于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糙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不能适应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从社会雇主的角度来看。

随着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企业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用工也处于成熟稳定期,吸收的人才有限。而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主要是知识技术密集型,需要的是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大部分毕业生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中,大量以接纳毕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破产,而幸存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裁员,造成就业困难。

三、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几点建议

(一)切实了解就业需求,不断提升毕业生综合能力。

如何更好的利用不到四年的时间提升自己,直接影响到大四学生的就业情况。所以大学生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注意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四年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取得相关证书,从而在就业招聘中占据优势,获得一份好工作。

(2)调查就业情况,提供合理的就业指导。

由于当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就业办公室应持续深入调查当前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就业需求,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使高校毕业生及时提高知识储备,调整就业心态,获取就业信息,加速和提高就业。

(三)招聘校友资源,多渠道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比较成功的校友有一些资源可以帮助弟弟妹妹提供一些工作。建议充分调动和利用专业教师和校友的社会资源,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招聘机会。根据专业特点,利用校友和教师资源,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专业小型专场招聘会,让毕业生学以致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四)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创新就业招聘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递越来越快,人才市场和高校联合举办招聘会的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有更密切的联系,通过形势研讨会、专场招聘会、专家报告会、师生座谈会、心理咨询等一系列措施,拓展就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