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浦区经济概况

“十一五”期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39.3%和4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1%。五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8倍,其中工业投资完成6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

工业质量不断提高。苏宁、沃尔玛等中外知名商业企业入驻,万宇景区通过国家AAAA景区评审验收;新材料、新装备制造、新医药产值突破2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对财政贡献超亿元;高效农业面积增加654.38+0.2万亩,高效农业比重达到45.1%。新浦跻身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区)。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建成区面积增加到37平方公里。新建住宅400万平方米,是“十五”期间的5倍。旧城改造快速推进,拆除棚户区165438+万平方米。随着“四城共创”的深入推进,市容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均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发展成果享受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13.4%和16.1%。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扶弱助残工作不断加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街道级慈善超市全覆盖。经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报道,人民生活呈现出安定祥和、幸福美满的良好局面。

在各项事业中追求卓越。连续五年被评为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区,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区四连冠。先后荣获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基层残疾人组织标准化建设国家标准区、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省教育收费标准化示范区、省社区建设示范区、省城市社区药品“两网”建设示范区、省森林防火先进区、 省级“五五”普法先进区、省级村民自治示范区,并成功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称号

商务旅游在各方面都很繁荣。服务业增加值55亿元,年均增长17.5%。台湾省大润发超市、亚欧建材装饰广场、韩国乐天玛特朝阳路店开业,国际商务大厦主体封顶,全区规模以上商业企业115家。特色街区整合力度加大,龙海步行街被评为全国百城千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全国特色商业步行街,沿河南路特色餐饮一条街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建成了解放东路钢材、汽车、建材专业市场,人民路商贸物流中心,苏北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国际花城(一期)。房地产建设和销售蓬勃发展,新开工面积829万平方米,销售面积443万平方米。旅游业发展迅速。董磊景区、孔雀谷景区通过国家AA级景区评定,云台农场现代农业生态园被评为省级二星级乡村旅游景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43.8+09.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两倍。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高效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2.8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加快新浦经济开发区升级改造,开发区被授予省级硅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基地和市级电力电器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开发区承载能力加快提升。总投资3亿元,新浦经济开发区6.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实现了“七通一平”。工业发展加速集聚。引进派尔机械、北园荣塑科技、科瑞宝应时陶瓷等26个投资5000万元的项目,齐天铁塔、东浦管桩、盛刚开关等重点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超亿元达到10。全区规模净增企业2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重大成果转化项目3个通过竣工验收,专利申请量居全市第一。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谷物已经连续收割了。云台农场万亩外向型农业园区获评全市首个省级出口蔬菜安全示范区,宝庆路沿线65438+1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全省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设施蔬菜、鲜切花、规模化畜禽相对集中,建成连片高效农业示范基地13个,新增吴韵茶叶10000亩,建成花果山茶文化中心,培育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业品牌化步伐加快。全区获得省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18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46个,苗青牌吴韵茶获得省第十四届“鲁豫杯”评比特等奖。我区已成为全省吴韵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连云港吴韵茶叶已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新区的发展加快了。大力推进花果山片区建设,依法征地8000亩,区市民服务中心主体封顶,七一六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师范学院新址建成投入使用,克里斯蒂娜庙征地拆迁顺利完成,市体育馆建成使用, 市中医学校、财经学校等新校区建设快速推进,花果山大道、灵州东路建成通车,市科教创业园开发建设初具规模。

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的有效建立,不仅开辟了就业机会,方便了人民生活,更重要的是极大地繁荣和搞活了经济,使个体私营经济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据初步测算,65438至0997年全区财政收入约有四分之一来自个体和私营税收,GDP约有三分之一由个体和私营企业创造。如果加上市场贸易,占该地区经济总量的一半。

改革开放以来,新浦区依托中心城市优势,以吸引外资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外向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1997年底,* * *累计设立外资企业77家,投资总额6278万美元,合同外资354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02万美元。

外向型经济有以下特点:一是起步晚,发展快。全区外向型经济从1992起步。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发展到77家企业。二是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较高。这符合新浦在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77家外资企业中,第三产业有46家,占58.2%。特别是房地产业利用外资开发改造旧城区,成为全区利用外资的一大特色。全区房地产合资企业10家,总投资2247万美元,旧城改造面积达到112800平方米。三是短平快项目多,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率相对较高。77家企业中,注册资本50万美元以下的短平快项目54个,占比68%。这些短、平、快的项目集中在餐饮、服务、娱乐等行业。这些项目往往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

改革开放20年来,变化最大的是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措施。在市政府和区政府的努力下,新的住宅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短短20年,新浦的建成区面积翻了一倍多。同时,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也进一步改变了城市的面貌。适应城市扩张的道路建设也进一步完善,使交通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

在新浦城区,朝阳路的开通和瀛洲桥、朝阳桥的建成,连通了新浦的南部,城区逐渐从带状演变为块状。渝州路、玉门路、龙河广场、人民路的建成,使该地区的交通更加便利。截止1997年底,全区实际道路面积75.93万平方米。该地区交通的改善有效地促进了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该地区已经设立了七条公交线路,一千多辆出租车在该地区的大街小巷行驶。

对外交通方面,新圩公路和新牛公路只需半小时左右即可到达东部的港口和西部的西大机场,而连宁公路使新浦区与省会南京的距离从以前的8小时车程缩短了一半,铁路客运由近及远,使居民可以到达南部的上海、西部的乌鲁木齐和北部的北京。

城市基础设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邮电通信业。近二十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该地区邮电建设更快,城市电话进入市民家庭。1997年末,全区每百人拥有电话17部,平均不到两户拥有一部电话。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1984之后,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1997,全区园林绿地面积193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279.2万平方米,1997年末。全区人均绿地11.3平方米,公园数量由1978增加到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泛开展的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使环境卫生状况日益改善。1997年,全区共有私人清扫队733支,全年环卫实际清扫面积654.38+0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9665.438+0万吨,粪便清运量1.37万吨。全区共有264座公厕。同时,我区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环境噪声标准区面积为15.45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面积为22平方公里。该区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显著改善,为该市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验收奠定了基础。

城市燃气和供暖也是从无到有。1997年,全区供气量165438+万立方米,人口3400人,液化石油气总供气量达6308.8吨,人口12.4万人。全区三分之二的家庭告别煤炉,改用煤气或液化石油气。城市供热也初具规模,集中供热管道长度达到14.4公里,供热面积达到322万平方米。

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大的是人民生活。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改革开放前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1984之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更快。1997年职工年平均工资5540元,比1978年高9.9倍,年均增长13.4%。农民人均年收入5111元,增长25.7倍。总的来说,新浦区已经达到小康生活的标准。1997与1984相比,人民生活的主要指标有以下变化:在食品方面,恩格尔系数从56.8%下降到50.2%;服装方面,服装支出增长4.8倍;在用途上,电话、空调、录像机已经相当普及;在住房方面,人均居住面积从5.96平方米增加到9.33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