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工匠精神”可以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亮点颇多,其中的“工匠精神”让人眼前一亮。

报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提高消费品质量,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打造品牌。

这段话的重点是提高中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包括消费品、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改善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方法可以是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无论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无论是如何生产的,都需要有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就是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进行一丝不苟的雕琢和完善的精神理念。

应该说,工匠精神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自始至终需要追求的。但是供给端会受到需求端的有效制约。如果需求方是一个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或者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社会,那么供给方就会提供致力于工匠精神的产品,就会出现消费不起的问题。也就是精雕细琢,力求完美的产品,必然是成本高的产品,价格也不会太低,比如常见的奢侈品。而没有解决温饱或者刚刚解决温饱的人是买不起这类产品的。

子曰:“百吃不厌精,百吃不厌细。”(颗粒越细越好,肉越细越好),“切的不对,就别吃。没有酱,就没有食物。虽然肉很多,但并不会让你生气。”不要吃不是以某种方式屠宰的肉。不要吃酱和醋,因为它们没有适当调味。虽然肉很多,但是不要吃的比主食多。)这种关注只能针对贵族,穷人不会有那么多关注。“一个饥饿的人可以通过快速吃一顿饭来生存。这个时候,你不能也不可能一丝不苟。只能端上一碗颤巍巍的红烧肉。”

过去我们的产品太粗糙,服务太低端,这和中国整体消费水平低是一致的。但是,不能说当时的中国没有生产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产品,还是有一些产品的。但其中大部分被用于出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贸产品”。一方面是因为发达国家这些产品的进口标准比较高,达不到标准的人不进口。为了换取外汇,他们必须以工匠精神生产出来,这多少有些勉强;另一方面,这种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国内销售市场有限,厂商精益求精的动力不足。

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质量低劣的假冒商品一度占据了大量市场。无论机构或个人如何努力打击假冒商品,假冒商品仍然无法消失。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渴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但他们买不起那种钱,所以他们不得不用假货作为替代品来满足一种虚荣心。换句话说,人们痴迷于工匠精神生产出来的产品,以及这些产品所附带的品牌价值和口碑效应,却又消费不起,只好退而求其次。

所以,不是企业和消费者不喜欢工匠精神,不喜欢用工匠精神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是一个人能否消费价格相对较高的“工匠产品”;二是消费观念有问题,就是愿意把钱花在可以不断更新的廉价产品上,而不愿意把钱花在可以长期使用的“工匠产品”上。事实上,中国很多人倾向于把钱花在廉价产品上,而不是“工匠产品”。最后他们会发现三双便宜的鞋子都坏了,甚至还有一双“匠人产品”的鞋子还能穿。所以,不如换个消费观念——“匠人产品”。虽然花了不少钱,但是耐用,总效用还是比较高的。

我们都知道德国是最具工匠精神的国家。他们的企业很多都是百年老店,长期生产某种产品。他们的工人世世代代做着同样的工作,他们的技术代代相传。他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所以德国的机械、化工、电器、光学、厨具、体育用品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产品,随时可以用100年。“德国制造”已经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德国不相信物美价廉》,里面说德国的产品不错,但是不便宜。“德国制造”的优势不在价格。就连德国人自己也承认“德国货质量好但不便宜”。你可以和日本人谈价格,但是你不能和德国人谈价格的时候砍一刀。德国人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种东西。

比如,德国所有针对3岁以下儿童的产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剂,必须是天然的;奶粉全部列为药品监管;所有母婴用品只允许在药店销售,不允许在超市销售;所有巧克力都要求使用天然可可脂为原料进行加工制作;所有的保健和护肤品牌必须有自己的实验室和植物种植园,以确保材料是由天然和有机的质量。

再比如德国人生产的非工业化学产品,如洗涤剂、洗手液、洗洁精等。除了清洁杀菌的功效,大多采用生物降解技术,即微生物分解化学成分,将化学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德国人生产的滤水壶,既能过滤无机有害物质,也能过滤有机有害物质,而且富含镁元素。德国滤水壶过滤的水微甜。而且,所有产品都配有优良的售后服务。

这样的产品和服务将工匠精神体现到了极致,但其所耗费的成本也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因为工匠精神体现到极致,更容易做到专、新、特,所以德国即使是普通的产品,也是其他国家一时做不出来的世界领先、高难度的产品。德国30%以上的出口是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当然,其产品的价格自然不会太低。但是,即使它的价格不低,但它仍然因其卓越的品质和声誉而畅销世界,这是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认可。

目前中国人的财富虽然是不平等的,但是很多人的消费水平已经达到了比十年二十年前更高的水平。人们已经普遍摆脱了温饱阶段,开始有能力购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从需求方面来看,供应方面一直存在对“工匠产品”的需求。这从中国人到日本、欧美抢购奢侈品、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高端耐用品,以及儿童感冒药、卫生巾、丝袜、避孕套、指甲钳、保温杯、电动牙刷、钢笔等大量低价日用品就可以看出来。

无论这些高端耐用品还是生活用品,很多国外商品的质量和口碑明显高于国内,而质量和口碑的背后是工匠精神和一流的服务。比如德国的炊具盖得严严实实,据说三分钟就能烧开,省了能源和燃气费。工匠精神所体现的细节已经到了极致,让人无法拒绝。一旦使用,就会成为它的粉丝。一切都因为工匠精神而满足了人们对美观和舒适的需求。

中国人粗放、粗糙的生活将成为过去,一个有质量的精细时代正在到来,这必将呼唤“工匠精神”。我在海外抢购感冒药避孕套有什么丢人的?文章提到,中国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从耐用消费品到国际标准,到日用品,从“温饱”到“品质”。这些人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和细节,日用品也不马虎。

“以质量为导向”的生活,必然需要以工匠为导向的产品,让需求方与供给方相匹配。如果中国不提倡工匠精神,企业不贯彻工匠理念,就没有办法生产出符合这部分人消费的产品,他们就会在国外购买更多的外国商品,中国就失去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在投资和出口压力加大、经济需要消费提振的当下,倡导工匠精神既是一种精神传承和追求,也是一剂现实药方。

过去中国出口的产品当然体现了一些工匠精神,但是工匠精神的含金量低。总的来说,中国出口的是低成本、低附加值的产品,中国货一度是“便宜”的代名词。成本之所以这么低,是基于前几年中国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低。现在人口红利已经到头了,土地等生产资料也不便宜了。中国产品要想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客观上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而这取决于工匠精神,包括创新理念、寻找卖点、提高科技含量、坚持不懈的研究和专注等。,从而积累,使一个产品和服务接近完美,否则,很难打开国内市场。

现在提倡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这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但我们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浮躁。大家都在找风口,谈论互联网+,各种概念满天飞,梦想一夜暴富。但我没想到,真正的工匠精神恰恰是最怕浮躁,最怕猴子掰玉米,我们最需要的是沉下去,沉下去,再沉下去的精神。就算找到风口,猪也会飞。如果没有工匠精神去坚持,没有工匠的不懈努力,猪都会倒下。

“中国制造”曾经是廉价和粗糙的代名词,现在有了“中国制造”的说法,强调自主知识产权。这些表达都很好。无论是哪一种,都离不开坚定、踏实、卓越的精神。在生产、设计、技能、工艺上,他们贯穿着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把热爱变成执念,在做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追求一种态度。

每一个劳动者,每一个生产者,每一个企业,都秉承着摒弃机会主义思维和浮躁心态,生产“工匠产品”,经得起挑剔眼光的考验,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的精神,就是要真正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把那些看似模糊的理念落到实处。这叫无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