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现在的价格是多少?2011一年的价格是多少?
谁来拯救青蒿素产业?
□本报记者方建春
近期,国内青蒿素原料药生产企业损失惨重。浙江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医保)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6月以来,青蒿素原料价格从4200元/公斤跌至2400元/公斤成本价以下,全行业面临进价与成本倒挂的局面。一些中小企业不堪重负,已经开始退出市场。
浙江医保青蒿素业务员丁建超表示,希望社会各界关注青蒿素产业目前的困境,提振行业信心,尽快建立产业协调组织机制,稳固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全球地位。
青蒿素价格一路暴跌。
青蒿素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在高端市场获得认证的药物,为人类抗疟药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在全世界都备受推崇的药物。但在国内的产业发展中,却走过了一条从对梦想的激情起步,曾经蓬勃发展,如今经营惨淡的道路。在制剂领域,只有一种青蒿琥酯注射液(复星医药旗下桂林南药生产)进入了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采购目录。大多数青蒿素公司只扮演全球原料供应商的角色,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
事实上,青蒿素行业遭遇危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6年,由于艾草大规模扩张,国际订单低于预期。此后两年,青蒿素行业跌入谷底,生产企业纷纷退出,农民失去种植热情,种植面积锐减。2009年由于行业不景气,原料短缺,青蒿素价格一路上涨,达到3000多元/公斤,2065年高达5000元/公斤,438+065,438+0。
丁建超说,2009年以来连续两年的高价刺激了去年艾草种子和原料的扩张。去年青蒿素原料供应量达到230吨左右,而全球订单约为180 ~ 200吨,市场至少会有30吨。
青蒿素的全球订单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个是瑞士诺华公司进入世卫组织采购目录所需的原料,订货量在50吨左右;另一个渠道是印度的制药公司,年订单量约为120吨。其余的原材料由向非洲私人市场供货的制药商购买。
中信集团诺华青蒿素项目负责人表示,我国青蒿素行业没有组织协调,没有形成行业自律。价格周期影响了行业发展,极大地伤害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青蒿素企业在制剂层面已完全失去国际地位,仅成为原料供应商。这与这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高起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众所周知,诺华的ACT是70年代我国科研机构自主研发的一种制剂,后转让给诺华。按照当初的约定,ACT的原研究所每年仍然向诺华收取一定的费用。诺华公司从昆明制药公司购买了ACT的原料蒿甲醚。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判
业内普遍认为,青蒿素价格的大幅下跌不仅仅是种植和产量的扩大造成的,而是国际买家的有意操纵,其中印度是操纵的主力。
据了解,世卫组织一直主张降低青蒿素药物的采购价格。目前诺华ACT公共市场价格已降至1美元/人。近年来,凭借仿制药优势,印度很多青蒿素制剂进入世卫组织采购目录,逐渐成为中国青蒿素原料的最大买家。但去年中国青蒿素原料过剩后,印度订单价格被打破,恶意询价、降价的情况比比皆是。国内企业急于销售,导致青蒿素价格一路暴跌,甚至低于成本。
上述中信集团人士认为,印度降价违约只是这波价格下跌的表象。2009年后,信息不对称,国内企业市场预期大于真实订单是主要原因。他指出,2010年,青蒿素制剂的全球采购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世卫组织·比尔·盖茨基金支持的公开市场采购,在全球基金的支持下建立了另一个采购机制AMFM。采购机制主要面向私人市场,努力降低私人市场的采购价格,以企业补贴的方式将私人市场的人均价格降低到65438美元+0。采购机制引爆了民间市场的需求,因此青蒿素制剂在2010、2011采购量大增,原料需求也大增。但是国内企业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该机制从建立之初就明确提出试行三年。2011,该机制主要负责人被曝贪腐,资金筹集也有问题。AMFM 2065 438+02的主导思想是稳定市场,也就是说这个机制主导的订单不会再疯狂增长了。
中国最大的青蒿素原料供应商碧迪正天总经理林挺表示,去年从原料总量和国内市场订单数量来看,并没有出现严重过剩,主要是国际订单没有达到预期,企业有抛售心理,印度功不可没。此外,近两年农民普遍种植高含量的艾草种子,与原来的野生艾草相比,提取率提高了34%,这也是原料价格降低的原因之一。
据悉,去年七八月份的艾草收获季节,甚至有国内原料企业去越南抢草,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误判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真正的危险来了。
最近,国际青蒿素产业大会刚刚在肯尼亚结束,林挺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会议。她表示,目前中国青蒿素行业正处于发展的拐点,要么走向规范自律,要么走向无序自我消亡。事实上,国际市场特别关注中国的青蒿素产业。他们希望中国青蒿素产业规范有序发展,价格和产量保持相对稳定。
事实上,真正的危险正在降临中国的青蒿素产业。由世卫组织资助的半合成青蒿素由赛诺菲公司研发成功。虽然目前半合成青蒿素的成本还比较高,但是一旦技术成熟,大规模产业化成功,必将对从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原料产生巨大的冲击,也将摆脱受种植影响的原料供应的束缚。
“三年后,最多五年,半合成青蒿素肯定会和从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竞争,这是我国青蒿素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中信集团相关人士表示。
丁建超表示,中国青蒿素企业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时刻,选择规范发展、携手前行迫在眉睫。“事实上,经过2006年的低谷,行业的集中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全国只有13家原材料生产企业,前4-6家的市场份额占80%。只要这些企业联合起来,规范发展,完全有可能保持在原材料方面的国际地位。即使半合成青蒿素技术成熟,也不会完全取代从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如果企业继续恶性竞争,互相残杀,那么青蒿素行业真的没救了。”
据悉,商务部曾想成立青蒿素行业组织,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施。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相关人士表示,过去曾多次出面协调青蒿素价格,呼吁企业自律,但收效甚微。这也让商会感到头疼。
巢下有成品蛋吗?当中国的青蒿素制剂失去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原料订单只能靠人控制;当国际巨头都盯上了原材料的市场份额,只有自强、自律、规范才能自救。
丁建超稍感欣慰的是,最近国内各大青蒿素公司纷纷采取措施救市,抛售情况减少,心态趋于稳定。青蒿素的价格从330美元/公斤涨到了360美元左右。
记者手记:
它已经跟踪青蒿素行业报告超过6年。这六年是中国青蒿素产业发展从高峰到低谷的过程。每次写的时候,心情都是时好时坏。
周期性价格波动是我国原料药行业的显著特征,对行业的危害不言而喻。其本质是无序发展,缺乏行业自律。从青蒿素的品种来看,中国可以说是占据了最好的天时、地利、人和,但是因为无序发展和慢性病,行业还是陷入了困境。
当时,许多意气风发的仁人志士已经离去,更有为青蒿素研究奉献一生的老人痛心疾首。为什么青蒿素这种为人类抗疟药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原研药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基本成为诺华和印度企业的原料供应商?青蒿素留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
有人说青蒿素是小品种,引起关注是合理的。事实上,在人类疾病面前,不同药物的地位是平等的,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昨天,青蒿素是中国制药业的代表。今天,它不应受到冷落。青蒿素不应该永远是出国的原料,中国应该在青蒿制剂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在此呼吁企业提振信心,摒弃短视;呼吁各主管部门重视青蒿,辅以政策引导,将行业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