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展望NPC和CPPCC:这些问题值得关注。

3月,中国将进入“两会”。2021是建党100周年,也是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围绕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今年的全国两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议题?

2月25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联合举办“两会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展望分析会”。邀请了八位光华学者进行主题分享。

以下是这些意见的摘要:

刘桥:十五期间的重点任务

刘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系教授。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获得者。

刘俏指出,“十四五”期间有以下重点工作:一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二是建立强大的国内市场,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三是提高居民收入比重,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第四,中国正在向全球价值链上游移动;第五,增强R&D的力度,增加基础科学R&D的比重;第六,推进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第七,围绕“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时间点,开始优化和重塑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

刘俏强调,未来的增长动力要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倾斜,再工业化、新型基础设施、大国工业、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将成为重点。另外,说到下一步的发展蓝图,要注意一个说法,就是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增加居民收入是增加消费的关键,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增加居民收入的关键。

Color: 2021宏观经济和政策趋势

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先后主持和参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卫生部等国家部委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领导批示和相关部委表彰。

Color教授表示,2021出口的可持续性取决于海外疫情,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趋势,经济增速将逐季回落,全年增长仍有望超过8%。GDP增长目标目前还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目标要平衡,避免未来几年大起大落。

2021的应急政策要逐步退出,逆周期调节政策不必急于退出。后疫情时代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加强精准滴灌,提质增效,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后疫情时代,特别国债、税收、社保福利等应急财政政策应逐步回归常态化,逆周期财政政策应稳步渐进调整,特别债可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货币政策要逐步实现常态化转向,避免政策急转弯,更加关注广义通胀,防止泡沫。

李周安:高标准市场体系与要素市场化

李周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应用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研究生项目主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

李周安教授分析,今年6月5438+10月底,中办、国办发布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计划》,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立足于从内部寻找增长动力、深化改革红利的应对策略和思路。新的发展格局将以市场化改革的双重深化为基础:从商品市场向要素市场的深度拓展;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横向整合。

如何将行动计划付诸实施?纵观中国近40年的改革历程,任何一项煽动地方竞争的改革,都是比较容易达到目的的。可以考虑一些适合地方政府主动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绩效指标的改革事项,或者对改革绩效进行排名,既有激励又有压力;鼓励地方政府创新,允许其先行先试,先创新者先受益,同时给地方官员容错空间;一是聚焦少数重点改革领域,率先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徐宪平:国内大周期与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思考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徐宪平;湖南大学管理工程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徐宪平教授指出,居民消费率低是畅通国内流通的堵点,新型城镇化是畅通国内流通的基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目前,城市中有654.38+0.35亿农民工,5200万农民工在同一个城镇居住超过654.38+00年。建议以“存量带增量”加速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城镇化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目前,农民工的年收入已超过城镇居民,约为农村居民的3倍,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潜在目标。所以,只有减少农民数量,才能让农民富起来,富农才能扩大内需。

面对农民工的核心需求,徐宪平教授提出了三大政策措施:一是大力加强保障性租赁房建设;第二项措施是全面保障随迁子女的教育;第三项措施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也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

唐尧: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承诺给工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唐尧,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2009-2065 438+07在美国鲍登学院任教并获得终身教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中国企业战略。

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强调,中国将在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唐尧教授认为这一目标是可行的,未来有必要减少碳排放并建立碳捕获能力。

从产业的角度看,化石能源生产中的煤炭应该先达到顶峰;加快发展可再生的非核能和非化石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产业要向产业链、价值链上游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从地区来看,能源生产集中在优势地区;调整传统能源省份的能源生产结构;在技术和成本上缺乏优势的地区,应该加快能源生产能力。

具体来说,要综合运用市场和政策手段,一方面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合理定价碳排放。另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安排财政资金支持绿色发展相关项目,研究碳减排相关税收制度,引导资金流向绿色发展领域,开发绿色金融产品。

张峥:从a股市场表现看资本市场改革

张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家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峥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金融市场和机构、房地产金融和资产管理。

张峥教授从六个方面总结了a股市场的成就和不足:a股市场在过去30年发展迅速,但相对规模不高,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资本利得在a股投资回报中的比例过高,缺乏高分红比例的股权投资产品;从价格发现功能来看,a股还有很多不足;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高,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的淘汰机制;个人短期投资和非理性交易行为侵蚀投资收益,a股缺乏长期资金;应理性看待a股注册制试点呈现出首日涨幅高、平均市盈率高、换手率高的特征,市场演进需要一个过程。

针对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他认为,首先,坚持试点注册制,完善常态化、多渠道的退市制度;第二,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第三,推进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形成示范效应。第四,推进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和个人养老金账户政策实施,优化中长期资本市场环境。

张清华:城市群、城市协调发展与人均福利

张清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经济学、公共财政、搜索和匹配以及应用计量经济学。

张清华教授说,根据城市经济学理论,在给定条件下,随着城市总人口的增加,人均福利先增加后减少,即倒U型关系。所以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最优规模。

但2010年,约88%的地级市人口规模不足最优规模的40%。大多数城市人口不足,少数城市人口过剩,造成了巨大的福利损失。超过一半的城市福利损失超过30%,22%的城市损失超过44%。

高质量的城镇化迫切需要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城市群和城市的协同发展有望成为突破口。为了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协同效应,一是完善要素市场,提高城市群要素配置效率;二是合理安排和协调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第三,优化城市群特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陈玉宇: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两大挑战

陈玉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2014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奖,2016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陈玉宇教授认为,未来十五年,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将面临两大挑战:收入分配不均和人口老龄化。

在过去的30-40年里,全球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这种差距的扩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与国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排除中国因素);第二,大多数国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迅速扩大;第三,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均衡,尤其是高收入群体与公众之间。

此外,我们还面临着解决庞大人口的养老问题的挑战。65岁以上人口占15至65岁人口,称为“抚养比”。目前这个比例是18%,到2035年将达到25%,也就是说4个工作人口需要赡养1个老人。

如何应对两大挑战?首先,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设计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政策;第二,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力量,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第三,促进教育均等化,合理评价财政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