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军民融合?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决定》对深化国防和改革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军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建设强大国防的内在需要,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

军民融合、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融合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国防建设往往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组织能力,需要集中国家最精锐的科研生产力量。在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军民分离,资源就会过于向军队倾斜,而忽视一般的社会需求,导致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头重脚轻,最终经济无法支撑过于强大的国防而崩溃。另一方面,强大的经济力量如果不能形成必要的国防实力,也会影响国家安全,影响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长期以来,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防和军事方面的差距也与国防和民用技术融合尚未形成完善的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体制机制密切相关。

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是我军长期的光荣传统,是人民战争思想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科技要求的提高,人民战争思想如何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成为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我们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健全科研生产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之路。”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和法制建设。”这些论述不仅指明了军民融合发展的基本方向,而且拓展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路和范围,为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出了新的改革发展要求。

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建立国家层面统一领导、军民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的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深度融合。合理利用资源,控制军费规模,既要“以民养军”,又要“以军养民”,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围绕提高国防科研和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国防工业体系,健全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间和优质社会资源进入军工科研生产维修领域,推动军工产业升级,为铸造强军利器提供物质技术支撑。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体系,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模,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和领域,减轻“办社会”的负担,同时发挥社会保障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国防动员是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融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优化后备力量规模、结构和布局,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法律法规,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国防潜力。深化民兵预备役制度改革。调整理顺沿边空防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沿边空防建设水平和综合管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