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奥巴马新政的内容及影响。

奥巴马的新经济政策对直接加剧双边在实体经济领域的经贸争端作用不大,但会间接引发争端。例如,美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将吸引世界其他国家的厂商参与竞争,美国厂商必然会使用包括贸易保护在内的一切手段阻止中国等其他国家的企业分销化肥,美国的相关产业将增强在国际市场的倾销能力,这将加剧与中国发展自主先进制造业的冲突。

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已经上任,他的经济刺激计划于6月5438+05日公布。这一计划将对中美经贸关系产生什么影响?是否会加剧对华贸易保护主义?

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首先要回顾历史。

36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两国关系先驱们最大胆的想象。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数年成为美国国债的第二大外国持有者,以至于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创造了一个新的英语单词“Chimerica”来表达这种关系。

在中美经贸关系中,最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的无疑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经贸争端。追根溯源,中美经贸摩擦始于双方建立正常经贸关系后不久。1979年7月,两国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当年,美国单方面宣布了7类纺织品对华出口配额。过去2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美国非常重视中国市场的潜力。因此,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女士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议定书称为“克林顿政府谈判的近300个贸易协定中皇冠上的明珠”;然而,中国作为出口大国的快速增长让一些美国利益集团感到威胁。随着中美经贸往来的扩大,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之一和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涉及纺织品、服装、农产品、反倾销、知识产权、人民币汇率安排等诸多领域,美国成为与中国经贸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期间,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全球范围内有所抬头。奥巴马在竞选期间的一些保护主义言论(如压迫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监控和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等。)引起了中国商界和政府的不安。

笔者的观点是,由于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基础设施建设、对特定行业的金融投资和减税,而非贸易保护主义,其新经济政策对直接加剧双边实体经济领域的经贸争端作用不大,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间接引发争端,中国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其经济刺激计划,尤其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一个支付能力相对可靠的市场,必将吸引世界其他国家的厂商参与竞争,而美国厂商必然会使用包括贸易保护在内的一切手段,阻止中国等其他国家的企业分享化肥。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消耗大量钢材,美国国内钢铁行业长期低迷,被视为自救良机;中国钢铁工业早已是世界第一大生产国,竞争力与日俱增。与美国本土钢铁企业争夺美国基建市场的竞争必然加剧。鉴于美国钢铁业习惯于诉诸保护主义措施的做法,几乎可以肯定他们操纵了保护主义工具。

其次,近年来中国大力加强自主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这次经济金融危机也被视为促进产业升级进而加速外部经济冲击的良机。考虑到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大本营美国一直对“产业发展政策”等词汇讳莫如深,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可再生能源、IT等行业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投入。这样,依靠美国政府的资金支持,美国的相关产业加强了在国际市场的倾销能力,与中国发展自主先进制造业的努力和意图的矛盾将趋于激化。预计近两年中国将适度增加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使用,为国内产业(尤其是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创造有保障的国内市场,这些倾销的美国产业撞上中国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和公平贸易局枪口的概率在增加。因此,作者主张我们应该转变思维,不要总是把自己看作是贸易保护措施的被动替代受害者,而是要尽可能积极地为中国产业争取公平待遇。例如,我们是否立即开始分析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中的产业发展政策是否构成世贸组织规则下的非法补贴?

此外,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对中国产生以下负面影响:

即使不考虑奥巴马的825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美国2009财年的赤字预计也将达到65438美元+0.2万亿。如果奥巴马的计划能顺利通过并付诸实施,只能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新发行的债券规模巨大,对中国这样的老债权人不利。

由于其经济刺激计划的融资规模空前,国际信贷和债券市场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挤出效应日益明显。他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会进一步收缩中国重点发展的新兴市场的进口支付能力,对我们的市场多元化战略不利。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他的一些保护主义思想与其他思想和目标不相容,因此不可能实现。比如美国进口卖家和厂商之间的利益往往是对立的,以至于几年前美国家具厂商抱怨限制中国家具进口,一些美国卖家宣布要和赞助商断绝业务往来,甚至把那些赞助商的货扔到大街上。这一次,纺织品进口商协会明确表示,希望奥巴马政府完全免除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税,他们的观点将形成一股限制制造业保护主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