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车是三一品牌最好的吗?
三一重工把混凝土泵作为进入工程机械行业的敲门砖。1994年,三一自主研发的混凝土牵引泵成功下线,这是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式系统牵引泵。它的出现,成为初三之初自主创新发展之路的起点。随后几年,“三拖一泵”技术日趋成熟。90年代末,三一HBT80C混凝土泵在深圳赛格广场大厦现场施工中,成功创下300.8m的国产泵最高施工高度纪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赢得“泵王”美誉。
在此基础上,三一将目光投向了工程机械市场前景广阔的混凝土泵车制造行业。
当时中国还没有掌握研制臂架的关键技术,只能生产28米臂架泵车。由于没有自己的臂架技术,臂架超过30米的泵车只能依靠进口。后悔的同时,三义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臂架泵车,让中国工程机械‘臂架’脱颖而出。”a瞄准高端制造业。三一,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产权的泵车,以“数一数二”为研发战略,即研发制造行业最好的产品,引领市场。因此,三一在研发臂架泵车之初,就把目光瞄准了当时高端水平的30米以上的臂架泵车,誓要制造出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泵车。
三一首席科学家、三一重工执行总裁易小刚博士,时任三一重工副总经理。他亲自带队进行市场调研和市场调查。
当时国内泵车市场以进口产品为主,国内能生产30米以下臂架泵车的厂家很少,而且都是组装式泵车,没有自主产权,技术含量低。30米以上的臂架泵车以32米为主,都是国外品牌,36米以上的臂架泵车几乎没有。
90年代末,是中国大建设的时候。居民区多为七八层的小高层建筑,为30米以上的臂架泵车提供了场所。经过调研,易小刚果断决定将三一第一台泵车的吊臂长度锁定在37米,比国内市场最长吊臂36米高出一米。
不要小看这一米。当时泵车制造行业流行一句话“吊臂长一米,难于上青天”。大多数制造商对三一自主开发37米臂架泵车不抱希望。b精英团队跨领域研发突破到1998。三一全面掌握了拖泵泵送、液压等核心技术,三一拖泵销量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也为泵车研发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30%成立了以易小刚为首的泵车R&D团队,陈林、谭凌群、朱宏等十几位R&D工程师参与了项目的研发。如今,这些工程师已走上三一R&D的领导岗位,成为三一R&D的中坚力量..
虽然之前已经有了拖泵的研发基础,但是泵车对于易小刚等人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为了保证R&D的进度,R&D团队把办公室搬到了车间,设计图纸,制造零件,讨论问题。R&D团队夜以继日地致力于他们的工作。因为是第一次涉及泵车的研发,所以在设计上难免会走一些弯路。只要设计有问题,R&D的工程师就会当场改正,马上组织讨论,第一时间拿出新的方案,再投入生产,节省时间,加快进度。比如泵车分动箱的改进,是经过无数次改装才成功的,完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易小刚作为项目总经理,亲自参与零部件的业务采购、吊臂钢板的选择、图纸的设计、液压系统的研发和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每天晚上12点都能看到他在生产现场忙碌。至今,易小刚怒砸液压管的故事还在当年的R&D项目组成员中流传。
一天,易小刚像往常一样来到车间,生产现场随意摆放的液压管引起了他的注意。易小刚从地上捡起液压管,发现管子两边都没有密封,管口沾了一些灰尘。突然,他的脸沉了下来。易小刚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现场培训,整顿生产习惯。原来液压管酸洗磷化后必须密封,组装前才能拆卸。因为未密封的液压管被污染,安装在设备上会污染液压油,从而损坏整个液压系统。易小刚说明真相后,将手里的液压管砸到地上,要求所有未密封的液压管重做。
当时的项目组成员朱宏回忆说:“当时一个R&D工程师、一个焊接工程师、一个质保工程师组成的三人小组,在生产现场呆了40多天,盯着元器件。”一位前来参观的行业专家看后表示,“终于知道三一为什么成功了。”在热情的R&D队面前,所有的困难都被克服了。c泵车离线多项技术填补空白。1998年,三一首台泵车下线。这辆三一第一辆、中国第一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臂泵车缓缓驶出厂房,坐在驾驶室里的是易小刚。当37米的吊臂缓缓伸展时,现场的技术人员不禁潸然泪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
以国产首台37米臂架泵车为代表的三一第一代泵车,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首先是自制吊杆技术。三一动臂由高强度钢板制成。这种材料可以承受零下40度的低温,具有韧性,可以承受高强度的疲劳载荷。使用高强度钢板首先要克服的是焊接技术的难度。项目组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出独特的焊接和热处理工艺,并自制工装夹具,攻克了焊接高强度钢板的世界性难题,保证了吊臂的可靠焊接质量。
第二,根据国内市场情况,三一R&D团队选择了开放式液压系统,提高泵车的匹配性。
第三,采用无线遥控系统。此前市面上的泵车装载的是有线控制系统,三一装载的无线遥控系统大大方便了操作人员的操作。同时,为了给操作人员提供更舒适的工作环境,三一继首台泵车后,在国内率先采用带卧铺的空调底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采用全液压控制技术。三一泵车没有选择其他泵车的电液控制系统,而是改成了安全性能更高、故障更少的液压传动系统。
五是当时国内抽水排量最大,达到1.20 m3/h,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是采用耐磨技术,使泵车眼镜板、切割环等易损件的使用寿命提高2-3倍。
以三一首台泵车为代表的首批泵车成功下线,激发了三一的信心。此后,三一泵车的R&D和制造技术不断成熟,车型不断改进。第一批三一泵车已逐步推向市场,吹响了“围剿”外资品牌的号角。d自主创新成果世界最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三一首台泵车的研制成功,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拥有多项核心技术,是国内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泵车,更重要的是为国产设备逐步替代进口提供了前提条件。
上世纪90年代,自制臂架泵车的技术完全被外国人掌握,中国人在当时制造臂架泵车是不可想象的。看到当时工程机械行业的现状,三一董事长梁稳根拍板:“与其引进技术,跟从别人,不如另辟蹊径,以自主创新掌握发展主动权。”以此为指导思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研发,三一首批自制臂架泵车成功问世,在行业内引起轰动,掀起思想解放风暴。随后,国内其他工程机械企业也逐渐兴起了自制热潮,推动了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
易小刚说,三一的成功秘诀在于大胆创新。正因为如此,三一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这些“第一”是三一成为中国工程机械领军企业,引领行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有力支撑。
三一重工总裁向深刻阐述了三一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他说,如果三一没有打破对外国品牌的迷信,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可能仍然处于亏损的边缘。三一的成功是因为勇于创新。三一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国内只有两家国企做这个产品,而且都是和国外合作。这个合作有两个问题。第一,人家没有把真正的核心技术转让给我们。每生产一种产品,我们都要以高昂的成本从国外合作伙伴那里进口和引进技术。其实交易的过程就是利益输送的过程。这种企业努力了,却没赚到钱。第二,人们没有把适合中国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技术转让给我们。
三一不是盲目迷信国外技术,而是依靠自主创新,解决了产品的核心技术难题,开发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拖泵和泵车,使三一在短时间内成为中国工程机械第一品牌和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从而树立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自主创新的信心,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