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的意义
“中国制造”并非没有名牌。有惠墨佘艳,茅台西凤,方正照排,海尔冰箱。问题是还很弱。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我国出口的服装中,只有不到10%的服装有自己的品牌,大部分都是贴牌生产或者用进口料加工。看看东南沿海的一些小城镇。很多企业的“中国制造”其实是给国外知名品牌打工,生产能力强,利润回报低。
为什么品牌的魔力这么大?这是因为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细分化、复杂化的买方市场,只有瞄准对手尚未顾及的消费需求,达到对手达不到的品质水平,提供对手无法提供的使用功能,传播独特的文化理念,才能树立响亮的品牌,才能在同类产品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久前的“100全球最具影响力品牌”中,中国仅有“海尔”入选,排名相当靠后。究其原因,可能有三个障碍:
一天,实力不行。中国制造业这几年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这种进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技术的引进。在这些引进的技术中,有一小部分被消化吸收,成为了自主创新的基础,但更多的时候,企业形成了技术依赖,开发能力不足。以汽车行业为例。虽然我们拥有“以市场换技术”的优越条件,发展自主品牌的产业导向也相当明确,但直到2003年,自主品牌汽车的产量仍不到20%,“中国制造”还停留在“中国制造”的水平。
二是意识不强。很多厂家缺乏品牌经营的能力和意识,习惯于下游加工赚取“辛苦钱”。有些手机代理商,没有生产能力,整天出国,看到什么机型卖得好就订一批,交一些“品牌管理费”给国内一些手机厂商,开始用自己的品牌卖。甚至一些知名厂商以自己的“洋品牌”为荣,竞相“换标”,眼里只有短期利益。跟踪、模仿、从属的心态压抑了创新的激情。
第三,环境不利。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虽然大部分消费者都有支持国有品牌的意识,但在实际购买过程中,除了部分家电产品,更多时候还是倾向于选择国外品牌。一些消费者甚至在购买国产品牌汽车后,花数百元更换为“外国车标”。从政策导向来看,一些政府部门要么片面强调引进外资,要么沉迷于项目审批,缺乏对整个行业的战略研究,导致很多政策不配套,一些自主创新企业得不到政策的优惠支持,甚至很难贷到款。怎样才能开始创造名牌?
有人说,如今的市场已经从“产品消费”走向了“品牌消费”。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振兴民族品牌的重任放在少数强人、少数企业或单一政策身上。只有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信心和能力,才能真正锻造出著名的“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