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CEPA和中国东盟10+1的效应,讨论分析中国建立FTA的意义和影响?

FTA含义

所谓自由贸易协定(FT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包括独立关税区)根据WTO的相关规则,为实现相互贸易自由化而作出的区域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协定缔约方形成的区域称为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协定的传统意义是双方取消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近年来,FTA出现了新的变化,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还涉及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等领域的相互承诺。这一广泛的自由贸易协定也被称为“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

FTA的法律依据主要是纳入WTO法律框架的GATT第24条和根据乌拉圭回合确定的GATS第5条。但也有一些FTA全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是根据GATT/WTO的“授权条款”建立的。根据世贸组织规则,FTA可以作为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成立,条件是:不提高区域外的贸易壁垒,取消区域内成员间的所有贸易壁垒,并在10年内完成所有谈判。但如果因为FTA的建立而提高区域外的贸易壁垒,则会被视为违反WTO规则。根据“授权条款”建立的自贸协定,可以享受不同于一般自贸协定的更加宽松的特殊安排。

FTA与WTO倡导的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关系,是一种互补互动的区域贸易安排,不违背WTO规则,有利于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原因如下:第一,FTA的建立可以为成员提供多种选择,以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二是可以弥补WTO多边贸易体制中的空白和缺陷,为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积累经验;第三,有助于减少多边贸易谈判的层级,提高世贸组织机制的运行效率;第四,针对贸易伙伴的贸易保护主义可以形成牵制。

自由贸易区的新趋势

今天,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世贸组织。在入世之前,它充满了起伏。入世后,它充满了活力。中国正在经历入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然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并非一切都好。世贸组织有自己的缺点。例如,乌拉圭回合谈判最终形成的《关于争端解决的规则和程序的谅解》缺乏竞争政策和劳工标准的相应规定,因此在遇到关于这两个方面的争端时没有依据可循,难以成事;再比如,诉讼执行期过长,即使做出最终公正的裁决,诉讼国的损失也可能是巨大的,无法弥补的。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夕,中国领导人清楚地看到,世贸组织不是万能钥匙。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浪潮,我们不仅要加入世贸组织大家庭,而且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有所作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和重要趋势。

据WTO统计,截至2002年6月,正式向WTO通报的FTA数量已达143。世贸组织144个成员中,绝大多数至少参加了一个或多个自贸协定,但没有一个世贸组织成员与任何国家(地区)缔结自贸协定。在2006年底,5438+0,有几个经济体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省等。,但到2002年底,这一数字有所下降。5438年6月+2002年10月,日本与新加坡签署了《新时代经济伙伴关系协定》(JSEPA),成为日本第一个FTA。经过4年的谈判,韩国和智利终于在2002年6月5438+10月就建立双边FTA关系达成协议。中国与东盟在2006年10月“10+10”会议期间达成的谅解基础上,于2002年6月+010签署了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一揽子框架协议,并得到正式确认。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动作也明显加快。目前世界上众多的FTA中,经济规模最大,区域内发达国家成员最多。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洲联盟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最高。而且,在NAFTA的基础上扩大为覆盖整个美洲地区的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已经启动,欧盟的东扩也在加紧进行。

FTA理论

首先,自由贸易区对区域内成员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其覆盖范围成正比,但成员越多,达成完全一致的难度就越大。他们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诸多问题上的分歧,可能成为多边谈判的“瓶颈”。即使谈判进程能够如期完成,各方享有的自由化范围也只能成为各方承诺范围的“公约数”,从而大大降低了FTA的本来意义。因此,许多国家一般以“由易到难”的方式建立FTA,从双边谈判开始。在中国与东盟整体的FTA谈判中,在缺乏实践经验,同时面对10名谈判代表的条件下,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能需要做出相当大的让步。日本在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关系时采取了多边和双边战略。一方面,通过多边形成的一揽子合作设想,我们获得了建立全面机构合作关系的认识,包括我们希望加强合作的所有领域,为适当选择合作内容、方式和时间表留有余地。另一方面,将鼓励双边合作的内容提前写入多边框架,为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优先事项,推进双边自贸协定磋商铺平道路。事实上,日本与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之间的双边进程已经大大领先于多边进程。最终,日本的收益将很可能是各种双边自贸协定收益的“叠加(联合)”,而不是“公约数(交集)”效应。

其次,根据自由贸易区理论,由于贸易转移效应,如果与经济效率较高的成员建立FTA,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扩大将有助于整体效率的提高;但是,如果与低效率的国家建立FTA,则存在低效率的商品或投资取代区域外的高效商品或投资的可能性。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建立FTA可能会使发达国家的制成品更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但由于比较优势的作用,发展中成员竞争力强的产品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有利于吸收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投资,有利于整个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升级。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签署FTA协议以来,在贸易、投资、经济发展方面的诸多良好表现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也是韩国、新加坡以及东南亚主要国家急于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建立FTA的原因。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但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有很强的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关系有利于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吸收合作伙伴的资本和技术要素,达到优势互补、提高双方要素生产效率的效果。

第三,选择FTA对象,确定不同组合的优先顺序,是一国制定对外经济合作战略的基础工作。各国基本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缓解国内压力、发挥互补性、追求经济利益等角度选择谈判伙伴。日本选择新加坡作为第一个谈判对象的主要原因是可以避免对方农产品可能给本国农业带来的压力,在东南亚发挥更大的影响力。选择墨西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日本企业进入墨西哥市场相对于欧美企业的不利条件,利用墨西哥作为NAFTA成员国和与欧盟签署FTA协议的有利条件,为日本投资企业无障碍进入欧美市场创造条件;选择韩国作为下一个合作伙伴,主要是发挥贸易和技术优势获取经济利益,同时牵制中国的影响力,在地区事务中占得先机。韩国选择智利作为第一个谈判伙伴。首先,它故意选择了一个较小的经济体来尝试FTA。二是韩国和智利季节相反,智利农产品不会对韩国同类产品构成直接威胁;第三,由于智利是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并与欧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韩国有必要采取措施防止韩国企业在智利市场与欧美企业竞争时遭受损失;第四,为了充分发挥自身汽车等制成品的优势,开拓新市场。东盟与中日韩美建立FTA,不仅有助于东盟产品进入这些世界主要市场扩大对外贸易,还可以作为零关税连接主要市场的生产基地,有利于吸收各国直接投资,获得更多资本要素。

自由贸易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FTA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区域内成员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后对成员贸易发展的直接影响;第二类是指FTA缔结后,由于区域内生产效率和资本积累的提高而加速各成员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它们也被分别称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最具代表性的静态效应是所谓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主要是指区域内成员之间交易成本的降低和贸易限制的取消,导致区域内其他成员的低成本产品替代国内高成本产品,扩大过去受对方数量和高关税限制的国内低成本产品,从而为区域内进出口双方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和经济利益。长期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有了很大发展,但其中一些国家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关税水平,许多产品的贸易数量限制仍然存在,反倾销形式的贸易争端也时有发生。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相互贸易的增长,不利于提高本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和结构升级。通过FTA,可以大大降低国家之间的交易成本,刺激贸易需求的增长,使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进一步合理化。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我国许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将面临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急需的、在充分竞争条件下无法替代的产品的进口成本也将显著降低,从而满足国内消费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经验表明,贸易机会的增加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原来与区域外国家的贸易,由于区域内交易成本的降低,可能被区域内成员间的贸易所取代。目前,东亚区域内贸易比重仅为30%左右,远低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主要自贸区50%-60%的水平。这也是各国对区域外经济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容易受外部经济波动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国与FTA伙伴之间贸易关系的增长有利于提高对外贸易的稳定性和增长潜力。

动态效应主要包括“市场扩张效应”和“促进竞争效应”。前者是指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会产生生产和流通的规模效益,带来产业集聚效应。后者意味着随着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将促进区域内垄断行业的竞争,提高生产效率。

对于FTA成员而言,贸易创造效应、市场扩大效应和竞争促进效应会带来诸多正面效应,但贸易转移效应也可能带来负面效应,因为区域内的低效产品可能会替代非成员的高效产品。总的来说,要防止这种负面影响,需要吸收高效会员,扩大区域覆盖。

FTA在吸收直接投资方面也将发挥积极作用。第一,大多数情况下,自贸协定本身就包含了促进相互投资,有利于区域内资本要素的流动。第二,从贸易与投资的关系来看,随着贸易扩张效应的出现,跨国投资活动也会增加;第三,由于区内商品跨境流通成本降低,区外企业投资生产的产品有利于进入整个区域市场。墨西哥在这方面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长期以来,周边地区成为我国吸收FDI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不同,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将长期存在。特别是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将为其他国家的资本和技术转化为竞争力和实际利益提供大量机会。因此,随着FTA的形成,相互投资增长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