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村庄园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定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和文明为标志的新的社会形态。它是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在内的有机统一体,是我国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背景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和特殊的过程。通过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将农业剩余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转化为工业化的资本积累。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工业化初期,我们实行的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化,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国际发展的经验表明,在这一关键时期,必须防止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否则将导致经济社会长期停滞甚至动荡。前几年中国粮食连年减产,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拉大。基于此,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国情和发展规律,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结论,指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这是总的趋向;工业化到一定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格外引人注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我们规划未来五年农村发展战略的新路线图。然而,建设乡村庄园是建设新农村的另一种新方法。
农村庄园建设要依托产业建设新农村。培育和依托产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主要有三种:一、出路在于工种。组织大量农民到工业园区、工业社区培训、打工,打工人均月收入相当于种地收入的3倍以上。二是主导行业类型。扶持优势产业,扩大规模,加快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第三,也是一种商业模式。按照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思路,引导农民进入城镇,发展非农产业。以城市化促进乡村庄园发展。
为引导农民走庄园发展之路,按照“以人为本、合理布局、适度推进、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县城和小城镇、小康村、工业园区和农业基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形成一个县城、几个小城镇、上百个小康村“三位一体”的城镇化规划体系。首先是城市社区型。聘请专家做好庄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第二种是城市商住型。规划一个兼具新农村特色和商品房功能的社区型新城。第三种是山丘别墅型。坚持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小区美化、廊道净化、环境整洁为主要内容,按照“适度集中、科学布局、节约耕地、体现小康”的原则,建设小康新村。第四种是农村社区型。按照“乡村社区、社区城市化、城市生态”的要求,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来指导乡村庄园的建设。
重组改造成新村的模式,就是坚持把旧村改造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新农村,打造乡村庄园。一是拓展治理类型。对于基础条件较好的规模较大的村庄,保留一部分村庄,新建一部分,在其周围拓展新的区域,吸引周边自然村向新的区域集中。二是保留治理型。对原来规划建设好的村庄,要按照“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整体美化”的要求进行改造,使旧貌换新颜。按照总体规划,分居住区、工业区、休闲区、服务区建设新农村,抓好“三清三改”,打造具有新农村特色的乡村庄园。
自然和谐的庄园建设模式是通过长期不懈的植树造林,利用和发挥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观优势,建设生态庄园式新农村,实现景观、乡村、住宅、道路、绿化的和谐统一。如大塘港镇李安堂新农村示范点,以“一山一屋一果园一池塘一栏猪一池”的形式建设小康楼,建设新丰独有的生态农家型新农村。在西牛镇牛井村武罗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采取“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组织全体村民集资1.300元,大规模开展“三清三改”,建成了一个有山有水、树木花草错落的自然生态新村,实现了村庄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庄园的基本建设模式是1型和资源型。所谓资源型,就是在矿产、水电、电力等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加强能源消耗管理,搞好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资源密集型的农村经济。山西省提出了积极发展型煤燃烧、大力推广节煤灶、改造乡镇工业锅炉、改造砖窑、开发利用新能源等加快资源密集型农村经济建设的措施。2.工业型。所谓工业型,就是以发展农村产业为导向,促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带动力。农村产业化是扩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庄园建设的支撑点。在产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整合农村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 * *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均衡发展的过程。区域经济地理、经济实力和财政支付能力的优势,特别是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熟期,导致部分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产业和人口向郊区和腹地农村转移),加速了村庄经济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分化明显。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典型村落华西村,是一种庄园式的开发。其综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工业,走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之路。3.生态型。所谓生态庄园,就是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优势,开发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和发展空间,确保人民生活质量的长期可持续提高。比如,遵义人把近年来该市广泛推行的沼气池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还药、大棚蔬菜等特色农业称为“生态农村经济”,认为这种模式是把庄园经济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通道。4.城镇类型。所谓都市乡村庄园,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聚集,加快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城市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如江西上饶创建文明村镇,将村容村貌建设标准细化为“见路、见树、见卫生、见活人”。全市有20个建制镇,列入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和江西省200个中心镇行列。宁波市编制的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城镇化和城市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经济更加发展,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富裕。5.农场庄园。所谓农家型庄园,就是充分利用农民的庭院空间和周边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场资源,增加耕地种菜、现场采摘、随意“屠宰”、自主选择等服务,让游客吃农家饭、听农家乐,大力发展农民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是农家型新农村建设最显著的特点。全国各地农家型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基本都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有力地推动了“农家乐”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中国农村革命和新经济的代表,“农家乐”的发展形式和模式体现了现代经济学中的新理念和先进成分,也与农村庄园建设相契合。它的发展在促进乡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长沙浏阳市把建设现代农场和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依托烟草、茶叶、花卉、烟花等产业,成立股份公司,把农田变成了股田,农民变成了股东,建起了农民别墅,过起了“城市生活”。6、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型庄园。所谓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庄园,即城郊型新庄园,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让农民致富”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城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围绕休闲、生态、观光、观光农业和名优农产品,积极包装项目,积极开展各种相关招商活动,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般存在于靠近主要中小城市的农村地区。他们充分利用地处郊区、四通八达等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为城市生产蔬菜、花卉、畜禽等农副产品。中国西部瓷都夹江县凤山村(距县城4公里),立足主导产业,以工支农,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建设城郊型社会主义新农村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四川省新村扶贫先进单位”、“乐山市乡村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农村庄园有大有小,有大有大,有小有小。如何发展农村庄园经济;
(1)跳出庄园,发展庄园1。把各种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围绕品牌做大文章。2.大力发展农业。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搞好农业产业,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才能实现庄园经济。一是引进一批大型加工企业,深度精密加工丰富优质的农产品,发展深加工产业;二是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龙头企业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使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真正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真正把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3.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打造新的优秀庄园。“新”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是走工业化、产业化的道路。新模式是大力发展庄园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成立各类专业协会、服务公司、联合体等。在农村自治中,搭建市场、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桥梁。“优”是指:①优结构: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种植养殖结构,打造“第一车间”;优方法:要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和好方法的推广应用;③优质:我们的农产品要体现安全、生态、绿色的品质;品牌卓越:要强化品牌意识,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2)走出庄园,繁荣庄园1。加快城镇化步伐,以辐射带动农业发展。发展小城镇建设,一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功能,发展服务业,增强小城镇的聚集力和带动力。从而促进庄园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承载能力和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二是下大力气制定和完善庄园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向城镇集中,鼓励和引导农村经济人才到庄园经营,引导小企业向庄园集中。第三,化灾难为机遇,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加快庄园建设,吸引农村经营大户和富裕农民到庄园,引导剩余劳动力到庄园经商,发展服务业,促进农村发展,促进繁荣。2.推动现代物流向农村庄园延伸。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农业庄园物流体系,加强产业化经营中的产、供、销有效衔接,加快农产品连锁和流通管理发展。支持超市进庄园、农资进超市,实现连锁经营和统一物流配送。通过在农村庄园发展连锁超市,可以加速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实现工农有效对接。农村地产连锁超市的发展使农村地区享受到了城市商业的服务,同时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3.以生态文明做好新型农村庄园建设。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型农村庄园。重点治理农村庄园的“乱”问题,摒弃守规矩的习惯。农村庄园要实现“五化”、“五通”、“六有”。“五化”即美化(内外墙抹灰、外墙涂料)、硬化(铺混凝土村道)、净化(实现家家户户“一池三变”,建沼气池、卫生厕所、卫生厨房,人畜分开;村里有下水道和垃圾池,有绿化(村里有公共绿地),有照明(有路灯)。“五通”即村村通、供水、供电、通讯、开关电视、信息。“六有”即健全的村级组织、健全的管理制度、业余艺术团队、功能齐全的科普文化活动中心、文体娱乐场所、规范的宣传栏。增强农民的人居环境意识,努力建设整洁、优美、健康、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4.建立农村庄园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发展农村庄园商业。尽可能提供乡村庄园公共产品,加快道路、水电、广播、通信、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乡村庄园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广播室,成立文艺队。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为农民创造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总之,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庄园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庄园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3)减少农村庄园的农民人数。乡村庄园的富农1。依靠工业化的发展,转移大量农村庄园劳动力,把农民变成工人、商人、市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整个农村改革将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基本要求。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要抓住东部地区农民工和能源短缺的软肋,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优化环境,吸引那些有科技含量的非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时,发展好城市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转非”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村人从农业、工业和商业中受益,从而大大促进劳动力的优化配置。2.引导和促进农村庄园土地合理流转。积极探索和采取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解决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问题。第一,农民通过合理的方式将土地流转给经济人才,可以实现双赢。经济人才可以通过租赁等方式获得土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如规模化发展蚕桑、柑橘、水产、水产养殖等。二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中,促进了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3.给予农民“国民待遇”,改善农村庄园劳动力转移环境。目前的一些制度性障碍,如户籍制度、就业待遇、子女教育、社保、医保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此,一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庄园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让那些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落户,同时取消农民落户庄园的一切不合理收费,降低农民进城落户成本。第二,给予农民“国民待遇”,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环境。主要是要妥善解决进入庄园的农民享受与其他村民一样的当兵、征兵、晋级、就业、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等机会。在教育方面,入村的孩子免借读费、赞助费等等。4.切实抓好劳务经济。一是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离乡背井,走致富路,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富农,提高非农收入水平。二是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和引导,努力实现从个人行为向社会行为的转变;从盲目松散的无序流动到严密规划的有序流动;从季节性产出向常年性产出转变;从低级到高级的就业。三是加强农民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同时,积极搭建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四是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经济发展。
(4)推进现代农村庄园(1)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能力。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农业科研中心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任用、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资源节约和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加强种质资源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实行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类管理的途径,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助规模。鼓励各类农业教育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农业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水平。(2)加强农村庄园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推进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分级和包装标准化。鼓励商业企业、邮政系统等各类投资者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庄园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打造连锁式“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庄园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业园区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经营和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跨省互通。(3)稳定发展庄园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不断增加种粮收入,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合理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高产粮食科技工程,加快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质量和生产效率。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食价格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4)积极推进庄园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资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试点建设。要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养殖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中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5)发展庄园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有机结合,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更多利益。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补贴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通过创新信用担保手段和担保方式,有效解决龙头企业购买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农产品深加工增值税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税收和登记制度。(6)加快庄园循环农业发展。要大力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关联产业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项目,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畜牧养殖等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油的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乡村庄园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乡村庄园建设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在过去20年里,农村已建庄园的数量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农村庄园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庄园是中国城市体系中最底层也是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末,农村之首,起着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和增加城市人口来有效解决工农两大产业之间的利益失衡,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庄园建设意义重大。
农村庄园建设发展迅速,也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我们应该重视农村庄园的建设,努力提高其吸引力,从而更好地发展农村庄园,这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国家的稳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庄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