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2010政府工作报告
(一)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20亿元,增长10.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618亿元,增长65.438+07.18%。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控服务,出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六大产业调整振兴政策,建立大企业“直通车”制度,实施兰州石化55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蓝星公司“1318”、兰州燃料化工集团液化天然气等重点项目,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817亿元,增长9.83积极落实“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国家扩大消费政策,加快实施城区大型批发市场搬迁工程,努力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保持市场价格稳定,活跃城乡消费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77亿元,增长65.438+08.9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6%。加强旅游发展规划引导,实现旅游收入37.7亿元,增长22%。抓住兰州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城市的机遇,加大农业投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秦王川,改造大型泵站,加快实施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推广全膜双垄种植面积38.5万亩,分别实现粮食产量38.79万吨、蔬菜产量186.66。财税金融平稳运行,地区财政收入254.8亿元,增长71.27%。地方财政总收入94.47亿元,增长16.62%;金融机构存款、贷款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增长265,438+0.56%、32.03%和20.65,438+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60.66元,增长9.28%;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增长14%,增幅为近年来最高。
(2)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投资西部的政策机遇,积极做好重大项目的建设、论证、争取和储备工作。全市实施重大项目100个,完成投资181.7亿元,是项目建设涉及领域广、资金到位多的一年。争取国家扩大内需288个项目,落实中央投资654.38+0.656亿元,开工建设260个项目,完成654.38+0.05个项目。全力支持中央和省在兰项目建设,积极做好规划、征地、拆迁安置等协调服务工作。兰州铁路枢纽、兰渝铁路、甘肃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510航天科技园、国家石油储备兰州基地、5个国家质检中心、兰州汽车城、液化天然气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重离子治癌和大科学城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良好。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高新区“一园多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实现生产总值6543.8+02亿元,增长29.17%;经济区“区城一体”优势逐步发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亿元,增长18%。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组织长三角、环渤海、福建、江西、重庆、香港等地的招商考察活动。参加第十五届兰洽会。全年签订国内合同项目331个,引进资金达到1465438+3800万元。
(3)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新一轮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第一版城乡总体规划全面展开,完成城市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设计12项,充分发挥了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继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沙坪北口改造、鹤顶公路、城市景观亮化二期等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庙滩子地区整体改造、亚行贷款城市交通三期、岩滩南河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土地复垦一期工程已经启动实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特别是南山路项目多方面启动。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出台投资项目评估、廉租房保障、城市燃气、旅游产业、城市房屋租赁等管理措施。加大城市环境集中整治力度,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加强城市管理绩效评估,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与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等金融机构签订600亿元长期合作协议,成功发行15亿元城投公司债券,实现土地经营收入23.22亿元。
(四)节能减排和环境建设积极推进。编制了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重点。西固区循环经济试点稳步实施。兰州石化、兰州铝业等大型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范家平热电厂建设等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完成125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综合整治1049餐饮企业,为西电东送工程增加供热面积112万平方米。通过完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政策,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继续推进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4.7%,综合污染指数下降0.23。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完成89公里主干网铺设任务,启动实施西固、延长、雁儿湾三个污水处理工程。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逐步加强。已建成两个垃圾处理厂,三个在建,四个已完成前期工作。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1%和6%,兰州荣获“全国节能减排20强城市”称号。
(五)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就业进一步加强,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高校毕业生82.9%,城乡转移就业3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10%。五区每月230元提高到253元,三县从173元提高到19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685元提高到不低于728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注重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建成保障性住房1.74万平方米、廉租房48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补贴7797户2267万元。制定了市属企业危旧房改造总体方案,开工建设70万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投资6543.8+0.866亿元,改造3654.38+0多万户。15工程和20项为民实事全面完成,特别是解决了1150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公路1058公里,客运站150个,生态家园沼气池10580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兰州被确定为国家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称号。出台实施了“教育满意行动计划”,调整了4个远郊区县的教育布局结构,改造了203所城乡中小学危房,建设了4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实施了“八府”红色旅游改造工程。新建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300个农家书屋。已建成120条全民健身路径。举办第六届市运动会。改扩建23所乡镇卫生院,新建1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个村卫生室。完成34个基层司法所建设。“五城联创”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启动。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兰州解放60周年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激发了干部群众热爱兰州、干事创业的热情。民族宗教、广播电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访、统计、地震、人防、气象、外事、地方志、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6)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24户企业资产重组,建立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确定了两个县、10个重点小城镇、61个城中村和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布局,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全面启动,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和使用制度,部分县区建立了土地流转平台。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市级预算单位全部实现国库集中支付。项目库改革和公务卡结算工作全面开展,皋兰县被纳入“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范围。积极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重组组建兰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加快上市融资步伐。吸引金融企业在兰州设立分支机构,中信银行兰州分行开业。有序启动市政府机构改革、机构整合、职能调整、人员分流等工作。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首次岗位设置管理基本完成。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行了绩效工资制度。
(七)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和完善。认真落实维稳责任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城乡治安技防网络,加快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提高。高度重视甲型流感(H1N1)防控工作,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开展了十项食品药品专项整治活动,建立了网格化日常监管机制和监管信息公示制度,解决了一批社会关注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制,开展重点领域隐患专项整治。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有所下降。规范和完善应急管理,各级政府应急机构逐步建立、修订和完善市级应急预案体系,妥善处置九州地质灾害、偃师公路山体滑坡等突发事件125起。针对地质灾害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患,完成了城市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投入4000多万元对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并向国家申报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为城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和消除隐患创造了条件。
(8)政府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为目标,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改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群众对市政府工作评价满意率达到97%。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和CPPCC民主监督,完成NPC代表建议223件,CPPCC委员建议738件。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制定和修订了2件地方性法规和7件政府规章。完善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在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上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完善“一站式”集中审批制度,29个部门416项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大厅统一办理,限时办结率达到99.97%。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政风行风明显好转。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对重点行业、重大事项和专项资金的审计检查,促进财政规范运行。大力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党政机关公务接待费减少10%,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减少15%,因公出国(境)费减少20%,全年节约各类资金21.25万元。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尽管面临各种困难和矛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和CPPCC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齐心协力的结果。我们深感,兰州要实现现阶段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注重发挥全市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全力以赴推动发展,始终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建设好、发展好兰州。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全国人大代表和CPPCC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和各界人士,向解放军驻兰部队官兵、武警官兵,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兰州现代化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在日益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综合实力不强;科技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传统产业比重高,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现有经济结构对发展方式转变的制约较大;城市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大气污染治理和交通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困人口多,城乡协调发展难度大。地方可支配财力有限,市场化融资渠道单一,建设发展资金相对匮乏;城市建设用地矛盾突出,建成区难以承受开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拓展城市空间;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公共服务有待加强。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