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发展纳米技术
专家预测,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纳米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可能重新安排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从而成为世界强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美国、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各自的纳米技术发展计划。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纳米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白春礼在论坛报告中指出,中国几乎与国外同步开始研发纳米技术,但目前科技研究总体上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较弱优势,如纳米材料。中国的纳米材料研究有着良好的基础,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基于纳米材料的纳米技术的研究。通过“国家重点工程”、“863计划”、“973计划”的实施,国家和地方积极投入力量和资金,使我国纳米的研发水平有了很大发展。
科技部7月1日发布的《中国纳米材料产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涉及纳米领域的纳米R&D机构98家,纳米企业323家,上市公司50家。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初步形成了以两个各具特色的纳米R&D中心——北中心和南中心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格局。在纳米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400篇,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篇,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学术论文近20篇,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论文31篇。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究人员已超过4500人,年龄结构合理,学术背景优秀——约30%具有博士和高级职称,约40%具有硕士和中级职称。
报告显示,中国纳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有:科研缺乏重点,信息沟通不足;科研经费和专业人才缺乏;成绩先天不足,转化接口不畅,产权意识淡薄,行业标准缺失。我国正在开发的大部分纳米技术项目研发时间只有一年左右,处于起步阶段,重复多。纳米技术成果产业化率低,不到20%。由于纳米行业缺乏标准和技术规范,也有少数科研人员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在做了很少的工作后,他们开始热衷于炒作纳米概念,拿一些低级的“科技成果”甚至只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四处合作反复转让,造成初级产品过剩,浪费社会整体资源。
针对这些问题,科技部高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负责人表示,在中国刚刚制定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把新材料和纳米技术的进步作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纳米材料的发展将分两步走:一方面从传统产业切入,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科技含量,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为GDP的增长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瞄准高科技,力求创新,特别要重视纳米材料在环境、能源、医药、国防等领域的应用,培育纳米材料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链。使我国纳米材料整体技术在五年内达到国际水平。
主要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涉及纳米材料的前瞻性领域,需要掌握关键技术,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基础和产业化的瓶颈和应用问题,为国家高技术提供支撑,为关键材料提供新的增长点。3.建立纳米材料生产基地和研究中心,建立初步的技术创新体系。第四,重视人才培养,启动“千人计划和纳米人才计划”。涉及纳米信息领域、生命应用、能源与环境材料、特殊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和检测表达方法六个方面。应用涉及建筑材料、轻工业和纺织。此外,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7月底,科技部将发布纳米材料专项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