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应该如何转型升级?(纺织工业和服装制造业的发展)
上游纺织制造业受棉花、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与制造业类似,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主要是出口,劳动力、固定资产、生产效率、生产规模、汇率、环保政策影响很大。中流设计行业分为品牌签约设计师和独立设计师。设计师需要平衡个人风格和商业规模的矛盾,需要有紧跟潮流甚至引领潮流的能力。下游品牌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销售渠道布局、品牌开发运营能力、产品设计开发、供应链管理等方面。
银行支票,行业研究数据库
纺织服装行业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部分主要体现在机械设备的研发、工艺水平和管理经验上。纺织服装制造业利润比较薄。纵观全球纺织服装价值链形成后的几次生产中心转移,主要目标都是追求更低的成本。而中低端产能转移后,留在原生产基地的企业,主要是保留了能产生更高附加值的环节。比如日本和德国保留了技术附加值相对较高的高性能新型纤维纺织品的生产以及相关设备的研发和制造。长期以来,日本和德国的缝制机械等相关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银行支票,行业研究数据库
请访问网站
手机访问“线搜索”小程序更方便。
好问题,但是要回答好太难了!
这一轮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进步,带来的是全产业链环节的信息化重构,这对分工精细的传统制造业是极大的挑战。其中,纺织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知识产权含量低,信息化程度有限,行业集中度低,产业链整合难度高,几乎涵盖了所有传统行业的特点。
毫无疑问,应该进行转型升级。终端的ToC服装零售环节已经大规模实现,之前供应链上的各类B2B应用开始跨界实质性重构。与其问怎么做,不如先看谁能做,在哪里做,做什么。以及和谁一起做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对行业感兴趣的可以直接分析具体项目的可行性,这个不难说。只有做事才是对问题的最好回答,不是吗?
纺织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凭借丰富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建立的成本优势占领市场。大多数纺织企业主要生产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的中低档产品。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国内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中国纺织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明显削弱,出口利润不断下降。在东南亚纺织业成本优势的冲击下,以及中国纺织业面临产能过剩和环保政策的常态压力下,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制造业转型之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制造”的转变。
那么纺织行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突破生存发展困境,逆袭成功?笔者有以下建议!
1.
设备淘汰和技术升级
低成本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纺织行业。中国纺织工业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点在于数量和质量的突破。
纺织行业门槛低,国内长期存在大量纺织小作坊和工厂,进一步导致纺织行业竞争激烈,企业利润下降。由于小作坊、工厂使用二手设备甚至报废设备,在同产品竞争中具有成本优势。
在这种竞争优势下,一些中小纺织企业不得不考虑设备淘汰的成本,从而形成恶性竞争。
而且中国纺织企业的技术普遍落后。除了服装骨干企业的化纤生产技术和缝纫设备,纺纱、织造、染整等传统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
但自2017环保政策全面爆发以来,“散乱污”企业得到了有效遏制和淘汰,不仅净化了纺织市场,也进一步促进了纺织企业自我升级。
近年来,随着针织物市场的快速发展,低浴比溢流染色机、低能耗气流染色机以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气液染色机正成为各设备制造商的主打产品。节水、高效、连续的前处理设备和针织物整理设备近年来也受到市场欢迎。
从量到质的突破,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已经成为行业常识!
2.
纺织新材料高新技术
材料科学的变革与进步,往往会引发其所在行业和领域的颠覆性创新。
新型纤维材料、高技术纺织品乃至黑科技材料将极大丰富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资源,进一步推动我国纺织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的整体提升,实现创新发展。
一是满足航空航天、国防和安全防护等高端领域需求的高性能碳纤维和对位芳纶纤维,以及防护、防化、能源等领域使用的聚苯硫醚纤维、玄武岩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
二是开发新型生物基纤维材料替代石油资源,推进海洋生物基纤维产业化,实现原料多元化,攻克新型纤维素纤维原料和新型纤维素纤维制备技术的开发;
第三,大力发展各种差异化、功能化纤维,开发高效、低能耗、柔性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技术和设备,满足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的纺织终端产品消费需求。如变色材料、防水防污染材料、智能纺织材料等。
比如2017年底,谷歌发布了一款新型智能织物,可以控制灯的开关,连接电脑,打电话等。,不影响美观。采用超强防水材料,可以防水,延长使用寿命。
3.
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面对国内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新常态的巨大挑战,有效控制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可能是信息化水平的竞争,信息化水平决定了未来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MES生产管理工具、ERP信息管理工具等现代化、智能化的企业管理工具为企业提供了完整的日常生产和贸易管理功能,是推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提高针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如德国StollPPS生产管理系统、日本岛岛精工生产管理系统、中国江南大学自主研发的互联网针织MES系统,可以实现机器用户与技术支持人员之间快速高效的信息交流,提供完整的生产管理功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企业贸易ERP管理工具SAP、Oracle。
,指向纺织ERP等。
4.
创新升级,产品突破
目前,我国纺织企业产品档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R&D水平普遍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模仿、跟风现象普遍,使得他们的产品过于依赖低成本、低价格、以量取胜的竞争模式。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国,拥有强大的服装加工能力。而自由品牌少,国际品牌少,企业长期处于为国际知名品牌做嫁衣的地位。在国内市场,注册商标良莠不齐,但高端品牌基本没有。所有品牌都靠价格战为生,利润被严重挤压。纺织行业供应链的大部分利润都被国外品牌商赚走了。
基础研究和R&D投入不足,企业倾向于引进设备提高技术水平而不是自行开发,技术创新和原始设计开发能力较弱,没有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这是目前国内纺织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
因此,纺织企业迫切需要加强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变革,但研发成本相当高,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产品R&D和创新并不需要产品来满足整体创新的所有方面。追求整体产品创新,需要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来满足。有些企业可以因地制宜,把精力集中在产品的某一方面,比如面料设计、配色等。
比如从某个角度来说,国际纺织品牌的优势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纺织服装面料设计上的优势。一般来说,国外的面料设计师都是艺术设计出身,离博物馆、美术馆等时尚流行的东西都很近。另一方面,国内的面料设计师对流行趋势不敏感,缺乏审美教育,很多企业的面料设计师往往是老板本人。
5.
互联网+。
品牌营销
21世纪属于互联网+(internet plus)时代,“互联网+”成为商业时代的未来逻辑。拥抱互联网,借力“互联网加纺织”实现转型升级,成为纺织企业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电子商务B2B平台不断涌现,其中不乏垂直服务纺织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如全球纺织网、阿里巴巴等老牌明星,以及链尚网、布联网、搜布等新兴平台,成为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但随着电商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电商平台的发展势头略有下滑。
2015年纺织服装电子商务交易总额3.7万亿元,2016年纺织服装电子商务交易总额4.45万亿元,同比增长20.27%;2017年纺织服装企业间电子商务交易额4.09万亿元,同比增长18.55%,占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77.46%。
除了电子商务,许多纺织服装企业积极拓展互联网+中的新营销模式,利用互联网推动传统营销模式的变革。微信、微博营销、网络直播、短视频营销等社交平台也成为纺织企业的线上营销选择。
比如江苏传统的纺织服装行业,逐渐开始试水“网络名人经济”,服装店老板换主播一天带70万货,甚至有店家做到了一年3000万的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