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年计划”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6月65438日+2005年10月65438日+2005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心的发展目标、方针和总体部署。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1)“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是不平凡的。哎?一块牌匾?枷贾?福记?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⒄934プププププププププププププププププ魏武?是吗?灰色?刀疤?啊?你怎么了?桓显平?妈妈?牛?夜柠檬贼怎么了?一场真正的灾难?你旅行的依据是什么?我被我哥的调和鱿鱼值迷住了。你为什么不打电话给我?你为什么不看看这把剑?你怎么了?你怎么了?哎?贸易?峡谷是什么?祈祷?3.秦呢?【6】和谐?⒐?开车?胡椒呢?巴?奔奔平?魏凡在制造麻烦?鼓勘、、郑蒙、聘母、桓显、云翔、溥?工作人员尴尬?还是樱花?哎?三等奖?抱歉。发生了什么事?哎?你厌倦礁石了吗?你开心吗?踢?土地怎么了?剑?你在说什么?卫图?你怎么了?优君u庑贾?巴?抖笔逼你沟?你迷失了自己吗?c常志傻?你在说什么?魏飞很少见?nbsp
(2)“十一五”时期的国内外环境。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维护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互补,外部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领域独霸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将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将呈现新的表现形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构成新的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教育基础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长期稳定。所有这些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城乡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收入分配矛盾很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处理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3)“十一五”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和体制障碍,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下一个十年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第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的。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施“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们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我们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不仅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进一步扩大内需,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变化,保持社会供求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条件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础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我们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在西部。我们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我们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开放的制度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推动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形成更加有力的保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虑到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进展。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的基础上,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耕地过度减少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人数继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住房、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条件大幅改善;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进一步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六)积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的原则,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做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集约用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使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地,建设饲草料基地。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积极推广节水灌溉,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八)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失地农民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体系,依法保障农民工权益。强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以村党组织为主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9)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农村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疾病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10)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绿色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剩余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强扶贫开发,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模式。对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救助制度。
第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1)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加强基础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制度框架。大力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重大产业技术发展,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筑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强国家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创新发明。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依法淘汰落后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1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装备制造业要依托重点建设项目,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与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装备和先进电力器件等领域,提高R&D设计、核心部件匹配、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高技术产业要加快从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大趋势,信息产业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集群,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享用,促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生物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国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在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开发上实现新突破。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结合,持续调整优化结构,完善军民互动合作协调机制,提高产品研发制造水平,增强平战转换能力。
(13)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营利性公共服务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城市要优先发展服务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14)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工业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以煤为本、多元发展的方针,构建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大型煤炭基地,调整改造中小型煤矿,开发利用煤层气,鼓励煤电联营。优化发展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的煤电,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扩大西电东送规模。油气开发并举,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扩大海外合作开发,增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水利建设中,要加强大江大河的管理,统筹上下游和地表水的调配,控制地下水开采,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在交通方面,要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畅通、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完善路网,发展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加强宽带通信网络、数字电视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原材料工业要根据能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努力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在矿产开发中,要加强重要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增加资源地质储量,规范开发秩序,实行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国际合作。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的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和信息引导,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动词 (verb的缩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5)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和人才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中部地区要搞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促进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发展、重点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16)完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地区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完善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东部与西部、东部与西部、东部与西部的* * *发展格局。完善互助机制,发达地区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赠等方式帮助欠发达地区。完善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7)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域内城市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动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好的地区开发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地区,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主导,通过统筹规划,形成一批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群。在人口分散、资源条件差的地区,重点发展现有的市、县和有条件的镇。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政、税收、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措施。协调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不及物动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对高消耗、高污染、技术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工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完善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19)加强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从源头上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局面。各地区各部门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任务,采取严格有效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尽快改善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源地的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环境,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控制,重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推行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进程。
(20)切实保护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加强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修复。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中国生态系统。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七。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1)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改革,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强改革开放的统筹指导和统筹协调,注重将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措施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
(22)努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应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得直接干预商业活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审批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完善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23)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健全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各类企业应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24)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省直管县制度。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财政收支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节约能源资源的财税制度。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统一各类企业的税制。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整完善资源税,实施燃油税,稳步实施房产税。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办法。
(2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金融企业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步发展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完善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和清算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