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目标

通过地质矿产保障工程的实施,实现“四个促进”,着力“六个提升”,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四个促进

——促进地质找矿突破。加大地质勘查投入,加强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进整装勘查,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为显著提高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产能提供支撑。

——促进地质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完善。重塑地质勘查开发格局,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我国地质工作对资源环境保障的长效机制。

——促进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地质找矿与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相结合,推进技术与资本的结合,鼓励地勘单位与资金实力强的企业合作,推进地勘单位向资源型勘查企业和探采一体化企业改革发展。

——促进国家公益性队伍建设与发展。健全完善中央和省级公益性地质队伍,建成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基础设施齐全、装备精良、专业结构合理、能承担国家地质工作任务的专业化地质工作队伍。理顺管理关系,建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长效投入机制。

六个提升

——提升能源资源稳定供给能力。力争在陆域实现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等资源重大发现,大幅度增加可采储量,为显著提高能源产能提供资源基础支撑。优选具有大中型油气田前景的勘查后备基地,形成一批煤层气、页岩油、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基地。

——提升重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大幅度提高铁矿、铜、铝土矿、钾盐等资源储量,形成一批大型资源基地。盘活铁矿、铝土矿、铜等资源,形成可供规划建设的国家级资源基地,为降低重要矿产对外依存度提供资源基础支撑。

——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水平。大幅度提高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经济区、城市群和大中城市区、重大工程区地质调查程度,建立较完善的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网络,为明显减少地质灾害人员伤亡、有效降低地质环境风险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在延长工作链、扩大服务领域等方面开创新局面。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效,为干旱缺水和地方病严重区居民解决饮水水源问题。

——提升基础地质工作支撑能力。大幅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基本完成全国陆域中比例尺区调、区域重力、航磁和区域化探调查。重点完成重点成矿区带(包括整装勘查区和重点找矿远景区)1:5万区调、航磁、化探和遥感地质调查,深化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的认识,为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一批找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探索建立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技术。建立非地震油气勘探技术体系和浅覆盖区矿产勘查技术体系。开展成矿成藏理论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成矿理论体系。在全球气候变化等前沿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装备,并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提升地质信息技术与服务水平。建立服务全面、结构合理、功能完整、安全稳定、覆盖全国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体系和集群化信息服务体系,全面集成整合各类地质信息资源,夯实建强信息资源服务基础,充分挖掘已有地质资料的信息潜力,开发权威的、持续更新的地质信息服务系列产品,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信息技术支撑和信息资源保障,基本实现地质调查工作主流程信息化和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促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

一、2015年目标

——能源矿产勘查取得新发现。通过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工作,优选出80~150个油气远景区,提交10~20个油气有利目标区,提交3~5个油气勘探接续区。通过重要矿产勘查与利用工作,加大中央财政投入,联合地方财政以及引入社会资金,协同勘查,新增一批煤炭、铀矿等资源储量。

——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显著增长。累计新发现矿产地1500处,提交大中型矿产地200处。通过中央财政投入,联合地方财政投入,引入社会资金,协同勘查,累计新增资源储量有较大增长:铁矿石增长20%,铜增长14%,铝土矿增长17%,钾盐增长57%,金增长16%;形成10处以上大型资源基地。

——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背景基本查明。通过中央财政联合地方财政投入,实施区域地质填图工作,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明显提高,重点成矿区带1:25万基础地质填图和整装勘查规划区与重点找矿远景区的1:5万基础地质填图基本完成。全国1:25万区调、区域重力、航磁、区域化探由目前的49%、44%、71%、47%,分别提高到71%、59%、85%、60%。1:5万区调、航磁、区域化探由目前的21%、34%、15%,分别提高到31%、40%、30%。

——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和地质环境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通过中央财政联合地方财政投入,实施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完成地质灾害高发区和地面沉降严重区详细调查,初步建立监测预警体系,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一步提高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主要矿产开发区、重大工程区和地下水主要开发区的地质环境调查程度,初步建成国家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为降低地质环境风险提供可靠保障。

——地质科技初步建立对地探测技术体系。探索建立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技术。建立非地震油气勘探技术体系和浅覆盖区(50~150米)矿产勘查技术体系。开展成矿成藏理论研究,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成矿理论体系。在全球气候变化等前沿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立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示范区。实施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示范工程,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促进矿产开发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研究,提高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监测、保护和治理的科技水平。研究制定矿山地质环境相关技术标准,提高矿山地质环境方面的装备水平。

二、2020年目标

——能源矿产资源找矿取得重大突破。通过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工作,优选出30~50个油气有利目标区,提交8~15个油气勘探接续区。通过重要矿产勘查与利用工作,加大中央财政投入,联合地方财政以及引入社会资金,协同勘查,大幅新增煤炭、铀矿等资源储量。

——重要矿产资源储量进一步增长,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累计新发现矿产地2500处,提交大中型矿产地500处。通过中央财政投入,联合地方财政投入,引入社会资金,协同勘查,累计新增资源储量:铁矿石增长43%,铜增长30%,铝土矿增长28%,钾盐增长58%,金增长27%;形成15处大型战略资源基地。实现10%~30%难利用矿产转化为可利用矿产,提高矿产综合利用率10%~15%。

——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背景和主要矿产成矿地质条件进一步查明。通过中央财政联合地方财政投入,实施区域地质填图,大幅度提高重点成矿区带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全国1:25万基础地质填图、重点成矿区带1:5万基础地质调查、中东部地区及西部主要农牧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本完成,全国1:5万区调、航磁、化探工作程度由目前的21%、34%、15%,分别提高到41%、47%、37%。

——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和地质环境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中央财政联合地方财政投入,实施地质环境调查,全面完成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地面沉降区详细调查,建立较为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得到有效控制。完成重要经济区和城市地区、矿产开发区、重大工程区和地下水开发区的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建成国家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为降低地质环境风险提供可靠保障。

——完善对地探测技术体系,建立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一批成矿成藏理论,天然气水合物等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取得进展,地质科技整体达到国际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