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
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支持成渝地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快建设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海关总署、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重庆市人民政府《意见》提出,到2025年,西部科学城“科教产城人”一体化发展体系将基本建立; 到2035年,西部科学城建成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构建“核心驱动、多点支撑、整体协调”的发展态势
《意见》提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先行启动区,加快形成连片发展态势和集聚发展效应,有效推动成渝区域全面发展,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协同创新网络,逐步构建“核心驱动、多点支撑、整体协调”
具体目标包括:到2025年,西部科学城将建成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实现材料科学、核科学等基础学科原创性领先,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科教城人”一体化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80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00家以上,高技术产业收入年均增速8%,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5%以上。到2035年,将西部科学城建设成为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聚集世界顶尖科学家,在关键领域实现世界领先原创成果突破,引领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打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引领成渝地区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川渝建立联合实验室。
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提出了以下四个方面。
打造战略科技实力,与* * *合作建设国家创新平台。比如,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支持优势科技力量参与国家实验室“核心+基地+网络”建设,在西部科学城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川渝两地建立联合实验室。重点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培育超瞬态实验装置储备项目,加强大型分布式孔径深空探测雷达和空间太阳能电站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的探索和预研。联合* * *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围绕绿色科技、智能科技相关领域,整合成渝两地创新资源,培育和打造成渝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创新平台。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战略性产业竞争优势。比如,建立部委和省(市)协同的联合科技攻关机制,支持实施部委和省(市)联合项目,鼓励成都和重庆建立联合科研基金,合力推进项目、人才、基地、资金的一体化配置。规划建设成渝科技走廊,联合开展产业技术研究。共同打造成渝世界级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及相关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群。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如在西部科学城试点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吸引和集聚政策,允许中央企事业单位科技人才按照有关规定在西部科学城兼职并获得合法报酬,对专业技术人才落户实行“零门槛”。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建设高水平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成都、重庆发展“数据驱动”科技金融模式。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比如,深入对接京津冀合作、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 * *配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共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高水平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布局“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家合作园区,国际国内双向建立联合实验室、全球R&D中心、国际科技园等平台,高水平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打造国家级科技交流品牌。
探索跨行政区域合作共建重大创新载体、联合资助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模式。
《意见》提出,深化西部科学城协调会议机制,先行先试园区协同管理、项目税收分担、指标统计协调、利益纠纷处理等。
国家有关部委将在科技体制创新试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创新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结合西部科学城建设的需要。同时,探索跨行政区域合作共建重大创新载体、共同资助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模式,探索自主发行、定向委托、自主管理等新型项目管理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意见》还提出,将在R&D投资强度、产业创新发展、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生态建设、两地协同联动等关键方面,建立科学、实用、系统、规范的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时、定期监测评估西部科学城建设进展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