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明星却不知道科学家该怪谁?

我经常看到明星和科学家之间的比较。比如地理学家李小文和歌手贝拉同时去世,多是为了纪念贝拉;比如上海交大前校长杰森,遇到歌手杰森的粉丝,拍了一张照片调侃“科学家地位提高了”;还有屠呦呦获得诺奖和英与黄结婚等等。

这些报道几乎都流露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感叹“科学家不如演员”,说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明星,明星为了一点小事都要占据热搜,却对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束手无策。

我不认同这样的报道和观点。他们的核心逻辑是:明星被更多人关注,所以社会地位更高;但这是不正确的,所以这个社会或者群众是错误的(不管是谁,反正是有问题的)。

首先,明星和科学家本身没有可比性。明星的职业是什么?拍电视电影,参加综艺节目,成名,然后接广告,代言等等。,明星就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这是明星的本质行为。传播和人气是明星天然追求的,也是他们的存在方式。而科学家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做研究,想出新的理论,然后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创造出新产品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比如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用来治疗疟疾,已经造成了几百万人的生命。也就是说,科学家是通过实际改造世界来造福我们的,传播和普及完全是不相关的属性。所以,在交流方面,拿明星和科学家比是不合理的,就像你拿老鹰和蝌蚪比游泳,然后得出老鹰不如蝌蚪强壮的结论。

其次,不知道不代表不尊重。脑白金的广告在某一段时间内每天都被炮轰,大家都知道,但是脑白金的口碑很不好;有些电影票房很高但口碑很差,有些电影有好评但没卖出去,可见人气和尊重是两个不相关的属性。但在这种事件中,会有一种暗示,就是大众不了解、不关注科学家,也就是不尊重他们。这在潜意识里是不易察觉的,但这是强盗逻辑。就像中国人不总是对父母说“我爱你”,不代表我们不爱父母。对科学家的尊重是留在潜意识里的,不是一直在媒体上宣传的。以屠呦呦和黄晓明为例。如果黄晓明敢对屠呦呦表示一些不尊重,估计网友会喷死他。

最后,让大众像了解明星一样了解科学家,既不可行,也没有必要。为了提高科学家对明星的熟悉程度,需要每天报道,但一方面大多数人不会理解,即使理解了,对日常生活也没什么用,大众自愿观看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在内容上没有保证。科学研究是几十年研究的成果。哪里会有那么多天天能报的成绩?撰写日常研究可能涉及机密信息或导致知识产权问题。科学家有自己实现价值的方式,普及对研究本身并没有太大价值,甚至可能是累赘。一个科学家不能因为成为名人就在科研和技术上突飞猛进,但他可能因为身处名利场而分心。我们应该保证的是科学家能有好的设施,好的评价体系,好的研究和实验的沟通渠道,而不是只注重知名度。

虽然这种对比是不合理的,而且科学家的地位并不比明星低,但这种现象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过度娱乐需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