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食用菌的经济效益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食用菌产业由弱变强,现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大国。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继粮、棉、油、菜、果之后的第六大种植业,并呈现平稳快速增长态势。

一是加强食用菌产业的划分和规划

1.根据食用菌的不同,在主产区规划发展不同种类的食用菌,需要不同的生产资源。在自然物种的竞争选择过程中,优势物种会迅速发展,形成它们的主产区。比如东北著名的食用菌有黑木耳、榛子,华北则有猴头菇、平菇,而口蘑则产于有牧场的张家口、内蒙古,福建、广东则以草菇、蘑菇居多。但就一个省而言,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差异很大。如吉林省东部地区林业资源和寒地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平菇、香菇、毛木耳、灵芝、猴头菇、金针菇、金针菇、黄伞等木腐真菌,而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农作物秸秆丰富,适合发展双孢蘑菇、杏鲍菇、白灵菇、草菇、鸡腿菇等草腐真菌。因此,“东木西草”是吉林省食用菌产业区划和规划的基本原则。

2.根据资源禀赋,确定产业战略转移的趋势。我国南方食用菌产业发展早于北方,但经过规模扩张和持续生产,南方生产资源匮乏,生产环境日益恶化。北方拥有丰富的原料资源、不可替代的寒地资源等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以及科研人员组成的庞大农村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研究成果组成的各种食用菌种质资源和科技支撑,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最终形成了“香菇从闽浙走向山东、河南,继续走向东北三省、内蒙古”的产业发展格局。比如乌兰浩特建立了平菇生产基地,把平菇生产从东南向西北推进了一大步;敦化市建立的香菇、木耳、灵芝生产基地,为高寒山区发展食药用菌生产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样的产业发展布局和趋势不是基于人的意识,而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选择。

3.在产业集群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产业规划。在产业规划过程中,要从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度对相关产业(部门)进行统筹规划,以保证产业集群的发展,获得最佳回报率。比如,在特定区域的食用菌产业规划中,要考虑产业发展规模、所需生产基质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输能力、运输成本、市场销售能力、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技术服务部门的服务能力、技术研发单位的研发能力、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转化能力等因素, 以及产业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条件,如地方政府的支持、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等。

4.食用菌产业协同发展,培育生产林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木腐菌产业的扩张,部分地区食用菌生产形成的菌木矛盾日益突出。根据计算,每生产1吨椴树菇需要70立方米阔叶林,还需要1.5公斤锯末,导致生产与生态失衡的矛盾。但只要做好科学规划,就可以有效避免,形成行业间的协调发展。如浙江省庆元县1986 ~ 1995 * *年开发香菇5.5亿袋,年消耗菇木20多万立方米,是该县菇林年产量的1.8倍,威胁生态平衡。由于该县及时认识到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从食用菌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及时构建森林生态、林业产业、森林安全三大体系,使失衡的生态得到及时修复。据庆元县2004年森林资源补充调查,截至2003年底,该县森林蓄积总量达到599.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83.6%,分别比1.21.60万立方米和1.97高出65438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资源、环境和产业的协调发展。

5.建立种质保护区,保证遗传基础丰度。食用菌种质资源是指食用菌的遗传资源或遗传资源。对于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过程中,既要考虑产前、产中、产后的协调发展,又要在促进主产区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注重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确保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潜在创新能力。以云南为例,云南的野生食用菌是中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代表区之一。如果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出菇均匀、转潮快、生物转化率高等优势的良种将迅速推广,而传统地方品种将被替代并加速灭绝,导致遗传基础狭窄,发展方向一致,降低新品种对流行性病虫害的潜在遗传抗性。随着野生食用菌资源的减少和地方品种的淘汰,食用菌育种中遗传改良所需的广泛遗传基础也将减少,新品种的改良和创新能力将进一步降低。因此,有必要尽快建立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保证遗传基础的丰富性,提高食用菌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

二、加强行业标准实施,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食用菌生产的主力军仍然是全国各地的农户,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食用菌种植模式约占99%。自20世纪以来,中国一直被视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占世界产量的70%。但由于生产设备简陋、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风险大等劣势,我国食用菌出口能力仍然较差,屡遭贸易、环保、知识产权等“封杀”。就食用菌而言,2007年2月,欧盟修订了杀菌剂多菌灵在新鲜食用菌中的残留限量标准,由原来的1mg/kg修订为0.1mg/kg。美国也从2008年6月5438+10月1开始采用与欧盟相同的标准。多菌灵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应用于园艺作物,尤其是食用菌。因此对我国食用菌生产影响很大。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生产,推进从餐桌-产品-产地-农户的追溯体系,包括:产地-投入-菌种-种植过程中的产品-收购-加工-包装-储存。这样才能约束生产者、技术人员、加工者和销售者的行为,避免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国际声誉和贸易量因为质量安全问题而受损。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食用菌产业的认识。

与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相比,食用菌产业在我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产业,它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而出现的。从事食用菌的专业户、专业公司、专业合作社,架起了种植与销售、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但大多数人对食用菌产业还缺乏整体认识,需要采取科普宣传的方式,从资源保护、产业优势、健康饮食、科学烹饪、生态经济、环境保护等方面提高公众对食用菌产业的认识,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受保护的主导产业。比如,2003年,中国食用菌协会举办“全国食用菌烹饪大赛”,推出多种食用菌菜品,促进大众餐饮消费;2008年,中国食用菌协会组织了“小菇产业健康万里行”活动,提高了公众对食用菌产业现状的认识;大三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毛传福同志于2009年6月出版了《食用菌食品时代——谈食用菌健康》,使大众熟悉了食用菌与健康的关系。今后将借助电视、广播等现代媒体,定期播放相关主题的科教文章,并制作成光盘进行广泛宣传。

第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发展

食用菌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科技研究为导向,实现研究与应用的协调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技术创新不仅要着眼于具体环节,如菌种开发、病害治理、生产设施创新、生产方式创新等。,还要把食用菌产业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市场和产业化的角度来研究。

1.推动实用小型机械的研发。中国生产方式落后,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以农户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主流。随着劳动力资源优势的丧失和新生代农民向城市流动的大趋势,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正在加速。为适应产业发展,急需组织能工巧匠和科研力量,开展实用小型机械等劳动力替代技术的研发。

2.加强生产设施改造目前食用菌生产使用的大棚全部来自蔬菜生产。因为蔬菜生产和食用菌生产需要的条件不同,前者需要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温度、光照、二氧化碳等条件,后者需要有利于子实体生长的弱光和温度条件。因此,有必要根据食用菌生产情况对温室设施进行技术改造。

3.开发安全健康的灭菌技术。食用菌生产的很多环节都需要消毒灭菌。但大量重复使用消毒剂会导致部分菇农出现皮肤过敏和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生产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科研人员在研究灭菌效果和生产环境安全性的同时,还应该关心生产者的健康,即研发更安全、更健康的灭菌产品。

五、产业发展需要借助国家“益菌”政策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难以回避国际竞争环境。日本和韩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食用菌产业政策的支持,如政府为农民提供食用菌生产固定资产40% ~ 50%的投资补贴和出口补贴。提升我国食用菌产业竞争力,还需要“惠菌”配套政策的支持,根据国情适度发展,推进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确保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