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芯的研发
如今的芯片市场,国际巨头垄断,自主研发难。胡告诉记者,开发“龙芯”的初衷是为了打破国际垄断。
在胡看来,高性能通用CPU不是普通的集成电路,它是信息产业的基础部件和武器装备的核心器件。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目前国际芯片市场严重垄断,包括技术垄断、知识产权垄断、市场垄断等等。
“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和老一辈科学家造两弹一星的时候不一样了:当时我们在封锁的情况下打破了封锁,而今天我们在开放的情况下打破了垄断。”胡向记者分析道。
据记者了解,龙芯项目最初由中国科学院发起,这个项目的初衷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所以龙芯的诞生是为了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支持信息产业发展。
缺乏信心成为最大的问题。
所谓“信心不足”,并不是对龙芯R&D团队的信心不足,而是在国际巨头绝对君主的产业形势下,舆论表现出的对龙芯的信心不足。
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龙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龙芯面临的困难都不一样,但贯穿始终的最大困难是外界对龙芯研发的质疑态度——
2001到2002年,龙芯从无到有。那时候可以说中国的产业对芯片技术一无所知,也没人能问,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当时,胡带领团队成员出国邀请专家和老师授课。这期间很多人质疑中国是否应该做自己的芯片——国外大公司每年投资几十亿,R&D团队有几千人,而龙芯R&D团队只有几十人,资金只有几千万。如何做出高性能的CPU?直到龙芯一号的诞生,胡和他的团队证明了中国人有能力制造自己的通用CPU。
第二阶段,2003-2005年,是技术继续追赶的阶段。虽然龙芯已经解决了能不能做的问题,但当时龙芯芯片的性能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很多人跳出来质疑龙芯能不能做好。“下了一夜的雨”:2004-2005年,又发生了“汉芯”骗局。于是,舆论的方向似乎“自然而然”地开始怀疑龙芯是假的。
事实上,从2003年到2005年,龙芯经历了三年,平均每年性能提升三倍。到“十五”末,达到当时国际主流芯片的性能,初步具备。打赢了“能不能做好”的“战役”。
初步涉水产业化进程
第三阶段是2006年至2009年。这三年是龙芯芯片技术进一步完善和产业化探索的阶段。虽然在技术上有所突破,部分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龙芯产品能不能卖出去,成为龙芯人的又一难题。
胡认为,龙芯的产业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产品的产业化,也不是一个产业链的构建,而是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的构建。这方面,当时没有经验。
据了解,解放初期,国家通过政策规划完成了工业体系的建设。但在当今开放的市场中,龙芯率先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当时,龙芯花了几年时间在江苏建立产业基地,尝试与一些企业合作,逐步掌握市场运作规律,积累经验,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取得了很多突破。例如,2009年底,江苏省政府采购了654.38+0.5万套龙芯笔记本,目前已有6万套龙芯笔记本在江苏省中小学成功发放。
2010起,龙芯正式作为公司运营,开始了真正规模的产业化发展。现阶段,龙芯能否走向规模产业化,成为舆论最大的疑问。当然这个问题还得通过实践来回答。对于龙芯来说,现阶段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把科研和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
龙芯产业化影响深远。
胡表示,龙芯芯片的研发成功是我国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我国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通用CPU的典范,将在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龙芯的研发成功增强了国人的信心,也向世界证明了国人也可以做出自己的芯片。现在,龙芯已经被写进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教科书,记录了龙芯的历史贡献。此外,龙芯还被写入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一谈到计算机文化,龙芯就和英特尔一样成了教学内容。
其次,龙芯在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龙芯在产业化之初,就面临着国家的信息安全需求,这是龙芯最根本的使命。至此,龙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已经全面展开。
其次是龙芯对整个信息产业的支撑作用。一般CPU就像工业钢和石油。没有钢铁和石油,工业就不会存在。信息产业也一样——没有独立的CPU,就没有信息产业体系。但是,CPU不同于钢铁和石油,它需要强大的创新。而且,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此外,CPU对行业内的“生态环境”非常依赖,同时又能控制这个“生态环境”。今天中国的信息产业80%是基于别人的芯片平台,而龙芯的诞生,尤其是龙芯正在进行的规模产业化建设,将对中国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