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花卉市场调查报告

一、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花卉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据中国花卉协会统计,全国花卉种植面积从1984年的14000 hm2,增加到1997年的86000 hm2,2000年达到148000 hm2。花卉产值从1984年的6亿元增长到1997年的96亿元,我国花卉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目前,国内花卉生产仍以城市绿化为主。根据2000年国家统计局授权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花卉生产相关数据,绿色花木生产面积占全国花卉生产面积的50%以上,只有约10%用于切花、叶片和鳞茎的生产。然而,随着近年来居民花卉消费的快速增长,鲜切花和盆花的生产面积也在迅速扩大。传统名花、绿苗仍是花卉生产的主要类型。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花卉进出口贸易发生了很大变化,花卉出口量逐年增加,但增长缓慢。根据农业部发布的中国花卉产业统计报告,1998的出口额为3500万美元,1999为2865.9万美元,2000年为2800万美元,2001为8003.38万美元。花卉出口产品结构如下:鲜切花主要有菊花、玫瑰、百合、蜡烛等。,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2001年,仅云南省出口额就达1540万美元,超过2002年前10个月的2000万美元;切叶主要有东洋、枥木和竹,出口日本、美国等地。出口的观赏苗木主要是红枫、鸡爪槭、竹子和玉兰。数据显示,2000年鲜切花和鲜叶出口占花卉出口总额的13%,观赏苗木占10%,盆栽植物占70%。总的来说,出口花卉产品中优质花卉较少,国际市场上以价格竞争为主。

花卉进口贸易方面,进口种类多、数量大、增长快,近两年进口时间由季节性进口变为年度进口。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商品花卉生产起步较晚,花卉生产技术和新品种选育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国际花卉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为满足近年来城市环境建设的巨大需求,花卉生产所需的优质苗木、鳞茎、种子和园艺机械大部分依赖进口。2001年,全国花卉进口约30亿元。

总的来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大,但生产效益差,出口花卉品种单调少,出口增长缓慢,花卉进出口贸易逆差大,花卉生产缺乏特色。

随着国内外对花卉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花卉生产和消费潜力巨大,花卉产业发展前景良好。由于我国花卉产业起步较晚,在花卉生产、销售、流通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政策法规不健全、技术滞后等,限制了我国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全球化和花卉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以促进民族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显得更加迫切。

第二,中国花卉产业面临瓶颈

1.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

2001年,国内花卉消费较上年增长21.2%。据相关机构预测,我国花卉消费需求每年将增长20%,比世界花卉消费平均水平高出10%。虽然国内花卉生产在逐年扩大,2000年为14.8万hm2,花卉生产企业有21975家,但大中型企业仅占11.2%。总的来说,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专业化水平较低。中国花卉产业平均每公顷产值仅为65438+荷兰的0.7%,以色列的5.9%,哥伦比亚的7.7%。正是花卉生产的现状造成国内市场缺乏高质量的花卉产品,导致国内市场高质量的草花种子、草坪种子、花卉苗木和鳞茎、成品花卉、园林机械、园艺工具等主要依赖进口。进口量逐年增加。1999年从北京进口鲜花10万美元,2006年5438+0年从北京进口盆花400万盆,近2000万美元。2001年,国内进口花肥、花药、园艺工具、园林机械金额近10万美元,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进口种子达5000万元人民币。特别是加入WTO后,关税降低,进口花卉质优价廉,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将给民族花卉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2.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

花卉产业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根据目前的调查,我国花卉企业2万多家,花农42万人,从业人员654.38+0.46万人,但从业技术人员只有4.6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平均每户3-4人。在一定程度上,花卉生产过程中难以进行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要实现中国花卉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迫切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3.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据WTO统计,1998年全球花卉贸易出口额超过74亿美元。产品结构为:鲜切花占60%,盆花占30%,观叶植物占10%,其中鲜切花是花卉产业发展的主体。在世界上许多花卉产业大国,鲜切花的产量占整个产业的60%以上。近10年来,我国鲜切花和盆花生产虽然受到重视,但产业结构调整不够。根据2000年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公布的花卉产业种植比例数据,草坪、种子、鳞茎和观赏苗木占花卉总生产面积的56%,切花和叶片仅占7%,盆栽植物占13%。绿化苗木、草坪和观叶植物占国内花卉产值的80%以上。国内花卉生产面积为世界总生产面积的1/3,而切花总产量仅为国际市场的3%。这与目前国际花卉贸易的产品结构形成巨大反差,没有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需要大力发展切花和盆花产业。

4.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

我国花卉生产和需求呈现区域不平衡的特点,花卉消费往往处于“南花北调”的状态。目前花卉流通体系还不完善。花卉产品的主要流通渠道是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花卉产销结合,花卉流通量小,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此外,花卉收获后缺乏先进的贮运、保鲜技术和花卉流通过程的质量监管,难以评价产品质量,实现优质优价,影响了花卉的国内外贸易。目前,全国已有近800个花卉批发市场,南方已建成两个花卉拍卖中心。最大的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中心预计每天交易鲜切花300-400万枝,可解决南方花卉国内流通问题。但是,为了与国际花卉贸易接轨,扩大我国花卉出口,必须不断完善流通体系。

5.生产缺乏标准化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国内花卉生产标准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内花卉生产模式较为传统,栽培方式、病虫害防治方法、花卉保鲜、贮藏、运输、包装等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此外,对国际花卉贸易所需的技术信息缺乏了解,导致我国花卉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比如美国规定进口盆景的制作只允许使用泥炭、火山岩等介质,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用天然土壤培育的盆景的出口。2001湛江出口的富贵竹也遇到了包装和保鲜要求的技术壁垒。中国加入WTO后,花卉生产标准化已成为中国花卉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花卉产业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中国入世后,国内关税降低,外国鲜花将以质优价廉更具竞争力。预计花卉进口将增加,花卉产业将面临挑战。从世界花卉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来看,花卉生产有从高成本的发达国家向低成本的不发达国家转移,从传统花卉向新优花卉发展的趋势,而中国有三大优势:植物资源、气候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气候类型丰富,可生产的花卉种类繁多;花卉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有许多观赏价值较高的珍稀野生花卉,如兰科、莎草科、石松属、百合属、飞燕草属、乌头属等。具有发展特色花卉的种质基础,花卉开发利用潜力大;中国劳动力丰富廉价,土地价格低廉,发展成品花条件优越。目前我国单位花卉的生产成本是日本的1/5,台湾省省的1/3,明显低于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只有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正确定位花卉产业发展方向,解决当前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重视花卉市场的信息化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流通体系,培育规范市场,建立有序竞争的良性环境,正确引导消费,解决供需矛盾,把握发展机遇,扩大花卉出口创汇,才能推动民族花卉产业走上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说,当前要做好以下工作:

(1)利用劳动力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国外花卉企业投资,促进我国花卉产业发展。

(2)花卉产业结构调整应重点发展鲜切花和盆花,突出特色产品,打造品牌。在大力扶持鲜切花产业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

(3)对于季节性生产和出口的花卉,要加强花卉产业的信息管理,科学预测市场,合理安排生产,了解外贸技术要求和惯例,抓住机遇,扩大产品出口创汇,走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4)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花卉产业特色的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如荷兰专业农业合作经营体系、日本农业合作组织经营体系等,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花卉产销分工合作专业化程度较高。目前我国公司+企业+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5)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结合野生花卉资源开发利用,培育花卉新品种,走花卉产品特色化道路。

(6)完善花卉产品流通体系,扩大花卉市场流通,进一步完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并于2006年4月5438+0实施的主要花卉产品等级规定,加强花卉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实现优质优价的花卉市场公平竞争。

(7)建立花卉信息网络,指导花卉生产,规范市场体系,正确引导消费,充分了解国内外花卉产业信息动态,抓住市场机遇。

(8)加强花卉品牌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合法权益。

(9)制定国内花卉生产统一管理制度,规范生产流程,结合国际贸易的产品质量要求,对花卉生产方式、采后处理技术、包装标准、病虫害防治等提出标准化生产要求,与国际贸易接轨。

(来源:/doc/929106/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