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的生物技术挑战是什么?

中国医药企业在国际化整合过程中,有三个明显的短板:一是缺乏获取国际市场的能力,尤其是缺乏规范市场准入的能力。二是企业普遍缺乏具有国际药品市场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营销能力较弱。大多数企业只做产品,不做市场,没有真正在国外打响自己的品牌。第三,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处理不当,经常遇到尴尬的局面。其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与国外企业发生纠纷的多发领域。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整体呈现全线扩张的上升趋势,并已释放出巨大潜力。同时,由于国际市场复苏缓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普遍抬头,中国医药对外贸易面临的阻力和困难将会加剧。笔者认为,我国医药工业发展必须克服的主要困难和障碍如下:

国际金融危机和相关不确定因素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没有见底的迹象。一般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在2%-3%之间。据IMS统计,2010年全球医药市场表现相对较好,将增长4%~6%,市场规模超过8250亿美元。到2013年,全球医药市场将保持4%~7%的年复合增长率,市场规模有望超过9750亿美元。

虽然医药行业的预期好于其他行业,但危机的影响不可低估。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各大跨国药企普遍开始紧缩开支,重组内部机构,调整研发重点,暂停新项目。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监管政策趋严等因素影响,2010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仍面临较大压力。其中,中成药贸易将继续呈现逆差。用于康复理疗的部分相关保健品和按摩器具的出口阻力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形势不容乐观。与此同时,欧美、印度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出于维护本国企业利益的考虑,将对中国制造的医药产品进行限制,出现了更多赞成贸易保护的意见。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中说,“中国重商主义造成的出口顺差损害了全世界的利益,这种政策是掠夺性的。”国际气候决定了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同时,美国等国将继续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向中国施压,不排除出现新一轮货币争端。中国面临的总体贸易环境将非常复杂和严峻。

产业结构升级的任务日益紧迫。

2008年全国医药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949家,累计销售收入6561亿元,平均每家企业销售额仅为1.1亿元。工业百强企业销售收入总额为2469亿元,百强企业整体集中度为41%,而全球前10大医药企业销售收入总额占全球医药市场的25%,2008年上升到45%。美国前十大制药公司占全美销售额的90%。全球排名前十的药企,一般都是把当年销售收入的15%~20%支出,而我国药企的这一比例不到1%,优秀的公司很少超过5%。R&D投资不足、企业创新能力弱一直是困扰中国医药产业深度发展的关键问题。R&D投资在大多数企业中的比例处于很低的水平。同时,国内风险投资市场尚未建立,整个技术创新体系的中间环节严重断裂。目前,我国制药R&D的主体仍然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大部分企业无法成为制药R&D的主体,使得一些关键的产业化技术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产业向下游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不能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产学研贸易分化严重。虽然我国医药制造业的集中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企业多、小、散的现状制约了医药创新能力的提高。

此外,商业流通领域也存在集中度低的问题。2009年,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65438+3000家,全国药品商业销售总额4699亿元。前三大批发企业——国药控股、上海医药、九州通销售额约为100亿元,约占市场总销售额的21%,其他约为65438。美国前三大医药批发企业Cardinal、Mckesson和AmerisourceBurgen的销售额占市场总销售额的90%,前十大医药批发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96%。我国医药商业领域小企业过多导致无序竞争严重,服务能力普遍低下,竞争不公平,尤其是与医院利益捆绑的暗箱操作。

能耗大、污染重、资源浪费,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中国的医药行业是环境保护的重点行业之一。大多数化工原料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附加值低,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原料药生产国的背后,资源和能源的牺牲成为了不可估量的成本。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年产量6万吨,占世界产量的90%;维生素C年产量超过30万吨,占世界产量的60%;柠檬酸的年生产能力已达70万吨,占世界产量的65%。即使是许多贫穷国家不生产的原料药,在中国仍在大规模生产。工业发展环境并没有因为产值的增加而改善,反而更加严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中药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中药种植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必要的组织机构,未形成一定规模,生产种植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市场信息引导,导致中药开发利用处于无序状态。一方面,野生药材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部分品种濒临灭绝的局面,甚至面临灭绝;另一方面,由于盲目种植,导致大量积压,资源浪费巨大。很多中药材都是通过初级产品以很低的价格出口。比如常用的500种中药材中,必须保护的有112种,其中濒危10种,珍稀38种,濒危46种。一些中草药,如甘草、麻黄、柴胡、肉苁蓉、雪莲、红景天、冬虫夏草、川贝母等。,因过度挖掘或掠夺性开发而逐年萎缩,已开始影响中药临床使用和药企生产。

普遍缺乏国际认证的产品和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

入世后,国内外市场界限日益模糊,中外企业呈现多方博弈格局。中国医药企业在国际化整合过程中,有三个明显的短板:一是缺乏获取国际市场的能力,尤其是缺乏规范市场准入的能力。我国大部分化学原料药产品未获得国际市场准入许可,美欧等发达国家通过cGMP认证的医药产品不到20个。二是企业普遍缺乏具有国际药品市场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营销能力较弱。大多数企业只做产品,不做市场,没有真正在国外打响自己的品牌。第三,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处理不当,经常遇到尴尬的局面。其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与国外企业发生纠纷的多发领域。在199365438+10月1实施的修改后的专利法中,我国对药物化合物实施专利保护。同时,根据1992年中美签署的《中美知识产权备忘录》,对1986年底至1992年底在美国、欧盟、日本等40多个国家获得专利的医药发明给予追溯性行政保护作为救济,从而确立了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法律制度。加入WTO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与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对比国外专利医药产品的保护,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少之又少。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公报》中,中国化学药物的专利申请非常少,大部分是工艺或剂型的改进专利,而国外申请占90%以上,大部分是新的化学合成药物;中药专利申请数量相对较多,但普遍质量不高,即使获得授权,其保护范围也很小;虽然中国占了生物制药专利申请量的近一半,但发明的创造力和质量与国外相差甚远。

总的来说,中国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虽然充满荆棘和挑战,但前景会越来越光明。相信中国会有更多的医药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尽可能抓住每一个机会,积极开拓进取,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经过调整和重组,中国国内市场有望实现良好的经营秩序,释放出更大的商机和潜力,成为国际医药企业特别青睐的巨大市场。用不了多久,中国就会成为世界制药强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