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图书编辑的几种能力。
摘要:教辅图书在我国出版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教辅图书的质量现状不容乐观。本文认为,培养和提高教辅图书编辑的综合素养能力,是出版高质量教辅图书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辅图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产品,在中国出版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编辑,尤其是责任编辑,作为教辅书出版的重要“把关人”,在教辅书出版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负有重要的责任,在教辅书的选题策划、稿件采集与审核、编辑加工、出版营销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编辑教辅书的质量和能力,以及所投入的智慧和劳动,对教辅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加强教辅图书编辑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是创作高质量教辅图书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培养和提高教辅图书编辑的素质和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专业素养能力。编辑的专业素养能力和水平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基本条件,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当然,教辅图书编辑最基本的职业素质是编辑业务的内容,比如写作能力、编校把关能力;此外,还有相关的信息收集和识别能力。但是,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编辑职业素养的基础。作为教辅书的编辑,要熟悉国家的相关政策,既包括出版方面的,也包括教育方面的法律政策,并在自己的编辑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坚决不做违法的事情。比如很多教辅书是和教材一起使用的,往往会涉及到版权问题。编辑应事先与相关版权单位和著作权人沟通协商,获得许可后方可开展后续图书出版工作。如果忽视这类问题,未经著作权人授权贸然出版,将会遭到索赔和法律诉讼,出版的图书可能会被封禁和销毁,给单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第二,选题策划能力。进入21世纪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领域诸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普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选题已不新鲜,单纯重复“讲、例、练”同质化严重的教辅书产品已不在眼前。一般来说,教辅书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的特点。编辑应通过市场调研、走访书店、深入学校、关注媒体评论等方式,收集教辅书选题相关的市场信息,了解和掌握最新动向和市场热点以及同类图书的特点和差异,明确规划图书的定位。有条件的话,教辅书编辑可以积极参与学校教学,深入调查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动态和新课程改革,近距离接触教辅书的终端读者——教师和学生,了解他们的观点和需求。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从调查中创造新的思路,发掘新的题材,运用新的表现方法,实现教辅图书的体系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只有创新选题,才能避免教辅书的同质化,让自己策划的教辅书在市场选择中脱颖而出。第三,统筹能力。教辅书一般都是成套出版的,少则几本,多则几十本,多则几百本。所以教辅书的统筹能力尤为重要。教辅书编辑要根据读者需求、课程教材改革和考试制度变化,提出整体策划方案和编辑思路,从读者、图书出版计划、选稿要求、市场运作等方面提出明确的整体编辑策划思路,以把握和指导整体编辑出版过程。在策划上,不能只考虑几本书或者一套书,还要考虑系列、全系列、品牌之间的关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来制作出版教辅书。比如,为了形成规模效应,教辅书的编辑在策划“同步”的选题时,不能只考虑这个单一的选题——要从“同步、单元、选题、复习、考试、手册、词典、有趣的书、案例”等角度来策划选题,多套、套与书、品牌的关系。教辅图书编辑的统筹能力不仅体现在选题内容上,还体现在营销和品牌形象的统筹上。也就是说,不仅要从产品的角度考虑策划,还要从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到可以接受的价格,从书名的确定到内容章节的安排,从书籍装帧设计和版式到呈现方式,从开本的大小到纸张的选择,从读者范围到销售渠道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和层次进行统筹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推出真正适应市场、满足读者需求的教辅书产品。第四,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由于教学用教辅书涉及的年级、学科、品种多,从最初的策划阶段,如市场调研、选题、稿件征集、作者选择,到书籍的写作阶段,如写作风格的确定、方案制定、稿件撰写、稿件审核等。,有系统化整合的趋势,出版过程也涉及到很多部门和人员,所以其策划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辅书编辑首先要做的是建立顾问、作者、审稿、编辑团队。在多学科、多品种、系列化的情况下,依靠一个编辑的力量不可能独立完成全套教辅书的编辑工作,因此对教辅书的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辅书的编辑必须学会团队合作,善于组织整合各方面的长处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各个环节都不漏,才能保证教辅书的高质量。(作者:宋宏宇北京白鹿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来源:出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