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提出了44万的精神
“44万”最早的提法出现在无锡物资局供销物流工作会议的报告中。
“四亿四千万精神”的含义: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创业路上,困难挑战千千,创客们一路闯关,一路升级,才从青铜变成王者。
如今,44万精神被时代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即主动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主动经受创新的磨砺,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多样形态,在新的征程上驰骋。2020年5月28日,无锡举行“44万”精神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揭牌仪式。
“44万”精神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位于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是全国唯一以“44万”为主题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注册商标为国家知识产权局。
新动向值得我们关注,更何况一些“衙门”和一些“科长”只设路障不给路标,整天口口声声说“不”。企业面对这样的“玻璃门”,就算是“四四万”,也没办法出手,也没办法!
“44万”精神提法的由来
延续至今的“44万”精神,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乡镇企业。第一次听到“44万”精神的表述,是在50年前的2月1973,在原巫溪县物资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中共巫溪县委随后予以肯定,主张部署,开始了由内而外的传播推广过程。
巫溪县是中国社队企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1956成立的“全国乡镇企业第一厂”春雷船厂就诞生在这个县。在当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左”的干扰下,巫溪县最早的社队企业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