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IP(知识产权)这个概念这么火?

近年来国内常见的一种商业模式:把美国和日本(其实只有这两个国家)的共同概念包装成一个高大上的时髦概念,充分利用“一定要抢,一定要赶,落后就完了”的习俗来赚一波钱(注意量词“波”——肯定隐含着泡沫)?而每一次“浪潮”概念炒作的背后,确实是中国商业体制中的某种核心弊端。比如:?互联网金融对应的是资金定价的非市场化和体制内金融机构不可避免的低效率。网购/生活对应的是线下消费体验的长期缺失,IP的概念自然对应的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期真空。所以,第一段虽然看起来极其讽刺,其实不然: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绝对是一个进步。?第一段讽刺的语气只是想传达一个意思,那就是我们一定不能被这些概念冲昏头脑,尤其是我们处于世界浪潮最前沿的错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美国的互联网金融之所以看起来不发达,是因为美国的投融资环境长期以来都是市场化的,一定程度上是透明的;美国和日本的网购似乎并不火热,也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早已发达的线下购物体验,以及人们早已忽略了一直存在的线上选项这一特殊存在;以IP为例,显然美国“小说-编剧-电影-电视-音像出版-游戏-动漫-人偶-周边-明星-粉丝-社群”的完整形态早已是流水线作业。?但为什么先说“这是一种进步”,然后又说“不要得意忘形”?我只想说一句话:?“概念”/“商业模式”是次级结构,不是初级产品;是“修路”,不是“造车”。没有路的时候,很难有车,自然要修路。但路修好后,是开拉达上街还是开奔驰,真的会决定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