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创新能力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

第一,中国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3200万人,R&D人员总量达到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中国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生物、纳米技术、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的开发能力居世界先进行列。然而,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突出问题。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排名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

1.科技人才在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方面比较薄弱。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2005年,中国人申请的发明总量虽然很多(国内171619,国外42384),但在含金量相对较高的发明专利方面,还是落后于国外。国内发明授权量为20705件,国外发明授权量为32600件。通过多年的发明专利统计发现,在申请发明专利的项目中,中药占98%,软饮料占96%,食品占90%,中文输入法占79%。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和高技术,无线电传输占93%,移动通信91%,电视系统90%,半导体85%,西医69%,计算机应用60%。国外申请的重点是高科技领域和高端,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2.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低。由于长期以来科技体制与市场脱钩,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按照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到20%,最终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也低于印度50%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根据国家课题组对科技工作者状况的调查,我国74.50%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根据1996-2004年国家科技成果统计年报,资金、市场不成熟、技术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是制约我国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的主要障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质量不高,相当一部分科技人才(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对科技成果市场化重视不够,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科技人才问题的因素很多,如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科研人才素质等。

二、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

“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一系列战略的确立,为科技人才发挥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但是,社会上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

1.应试教育导致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强,受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思想等因素影响,但也反映了我国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误区。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属于应试教育,这种教育体制培养的科技人才往往存在“知识过剩,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2.“官本位”措施不利于激励领军人才。领军人才是创新人才的主体,是自主创新活动的路标和榜样。但目前领军人才的激励和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官本位”的激励措施,扼杀了大量领军人才的科研生活。为了促进领军人才在我国自主创新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更多的领军人才,不能用官本位来激励领军人才。周曾痛斥科研体制的官本位:“要想搞科研,就不要当官。想当官就不要搞科研。想当官,就要为科研人员服务好。你要当官,要搞科研,就必须什么都不做好。”激励人才的措施包括物质、精神和发展选择,不一定要走“官本位”的道路。

要想真正打破官本位思想对领军人才的影响,就必须积极落实人才政策,为领军人才提供足够的发挥才能的空间。特别是要出台一些相关政策,保障领军人才的权益,规范他们的行为。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如上海市出台的《关于加强上海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

3.人才评价标准不完善。现有的人才评价模型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虽然简单易行,但也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主观随意性大、操作难度大、能力和表现难以准确衡量等问题。同时过分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外语、计算机等因素,尤其是学历导向严重。在人才评价过程中,特别是在职称评定中,论资排辈、印象和人缘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得职称名称变得无关紧要、毫无意义,成为待遇的象征。资格证书不能有效说明持证人的实际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

这种评价标准往往导致科研人员尤其是高校科研人员为了科研而科研,对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重视不够。导致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

4.科研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学术道德约束机制,学术界出现了许多奇怪的腐败现象:一是粗制滥造,拼凑抄袭;二是虚假夸大,虚假介绍;第三,跑路钱,钱权交易;第四,近亲结婚和学术乱伦;第五,师生合作,互相利用;第六,内部奖项和关系评价;七是买卖论文,互相搭便车;八热衷社交,注重创收;九是学会欺凌和排斥异己;十个是派系斗争,互相争斗。

5.科研投入不足不仅影响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也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首先,科研投入不足。2003年,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研发活动。d资助强度在2%以上,以色列和瑞典甚至超过4%。较高的R&D投资强度是这些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2004年中国的投资是1.23%,2005年只有1.3%。其次,我国科技成果投资比例一般为1: 1: 1.5。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这三个阶段的比例是1:10:100。这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成为阻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资金短缺的背后是中国目前的融资体系不够健全。第三,物质激励政策没有充分体现公平原则。科技人才激励政策能否充分体现和保证公平性,直接决定了这一政策的质量和实施效果。现行的物质激励政策体系并没有充分体现这种公平性。根据国家科技工作者状况课题组的调查,“收入低”是目前我国科技工作者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在问卷调查列出的生活困难中,41.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收入低”,几乎占到一半,可见科技工作者收入低是普遍现象。

6.科技创新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为了确保技术成果完成者和其他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获得与其创造性劳动价值相称的回报,鼓励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国家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建立有利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利益激励机制。比如互联网行业在中国发展了10年,但立法滞后,使得互联网成为网络侵权盗版的重灾区。2006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该规定于7月1日正式实施,必将对遏制网络侵权盗版问题,解决这一制约我国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

1.重视自主创新人才的开发和管理。在建设自主创新人才队伍的过程中,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同时,要重视企业、企业家、高校、科研机构、民间和技能人才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同时,要处理好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关系。既要发挥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又要推动领军人才带出一个或多个好团队,让每个团队成员都有积极性,发挥创新团队的优势。

2.人才评价看创新质量。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要真正把握以人为本和胜任能力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将品德、创新能力和业绩作为职称主要评价标准的重要意义,促进人才创新能力的有效发挥。应用型科技人才的评价要以结果为标准,成败要以质量为标准,不能以名气为标准,这样才能形成人才队伍,而不是固定的专家队伍。

3.减少官本位对科技人才的影响。要想真正打破官本位对科技人才的影响,就必须积极落实人才政策,为科技人才提供足够的发挥才能的空间。特别是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科技人才权益,规范其行为。

4.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持续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0%,其中基础研究支出135亿元。但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R&D基金在全社会的总支出达到GDP的2%或以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5.形成宽容失败的氛围。创新的过程承载着巨大的风险,对失败创新的宽容是对相关人员的巨大激励。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这样做。比如2005年6月165438+10月17日,被外界称为“试错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促进改革创新条例草案》提交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这个规定有很多新意。“行政机关是改革创新的主体”、“公众参与”、“宽容失败”等原则都是在中国首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