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传统文化。

首先,对于文化艺术来说,“越是民族性,越是世界性”。特别是在当今日益严峻的全球化和汹涌澎湃的经济一体化浪潮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革、创新与调整已成为民族研究和工作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变的自觉程度。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具有巨大的力量和影响。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国民素质也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增长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就没有后劲,就无法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科学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富强民主的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

其次,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现在与未来的关系。确保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身规律得到深入传承和不断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看似属于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纯投入,实则蕴含着非常巨大的潜在效益和长远利益。既要在具体应用中严格把握实施保护的工作方针和工作原则,又要避免急功近利、失去味道的所谓“保护”,成为违反法律的草率操作和耗尽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免动机良好、措施不当的“保护”成为破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而且要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现在和未来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任何涉及上述关系的人,都应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民族利益为先的原则,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大局意识。

最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上升到一个整个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象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寄托。国学大师文说,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没有根是拉不长的;无论走多远,我都走不出妈妈的心。”

摘自/rss/bbs_viewart.rs?出价= 108540 & amp;援助=269763

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综述

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和云南大学联合举办的“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8月6日至8日在昆明召开。来自北京、云南、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湖北、甘肃、江苏、福建、四川、贵州、重庆、台湾省和澳门的国内代表,以及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泰国的国外代表,共计15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郝时远研究员、云南大学党委书记高发元教授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

会议紧密联系五个议题,分组与大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小组讨论的问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议的意义。一些代表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边境民族地区发展逐步加快,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十分迫切。因此,召开这次会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个是关于全球化和中国文化。一些代表指出,全球化是人类的自然选择,中华民族的文化应适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变革。有经济全球化,但没有文化全球化。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传统文化有三种情况:原有的传统文化可以保持;传统文化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很大的变化;基本上或很大程度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第三是文化变迁的问题。有人认为文化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全球化不会导致整个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消失。文化变异是绝对的,但每种文化中都有一些基本的、不变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中的一些基本价值观上。第四是民族文化的保护。民族文化需要保护,但首先要解读文化的意义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需要保护的。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保护其生存环境。当它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它的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可以分为整体保护和个体保护。民族文化保护的对策是进一步完善其传承机制、适应机制和对外交流机制。民族文化的保护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对容易的博物馆式保护,一种是引导式保护。通过激发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文化可以继续发展。保护民族文化还涉及到保护者的问题,即保护民族文化应该是民族自己的选择。

“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课题组重点研究了以下问题:一是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有代表认为民族文化不仅仅指少数民族文化,还包括汉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才能得到保护和发展。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保护方式上,有的可以放在博物馆,有的可以作为“文化村”的一部分。民族文化的保护要在解决温饱的前提下得到法律的保障,只有在本民族人民认同和参与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也有代表提出,对于一些具有商品价值的民族文化事项,应该进行知识产权登记,避免文化流失。二是如何协调研究者与各级政府在民族文化开发利用中的关系。演讲者认为,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研究者与各级政府的合作是好的,但也存在“政府官员认为他无所不能,学者认为他无所不知”的现象。双方的合作不仅要关注当前的利益,更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三是关于文化产业。认为如何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民族经济、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文化产业目前是指政府文化部门主管的行业,如网吧、音像出版销售、报刊、古建筑维修等。所谓民族文化产业,是指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和可以转化为商品开发的民族文化。四是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西部开发要结合少数民族的需求和文化传统,注重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个性。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少数民族文化无法成为自身社会发展的主体,不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

“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小组讨论了以下问题:一、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该代表认为,每个民族都是根据生态背景来构建自己的文化,同时,每种文化都是对生态环境适应的透析。第二,保护民族文化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有学者指出,文化多样性不是偶然的,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没有多元文化的存在,人类很难生存。因此,保护文化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第三,建立民族文化生态村。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创建是文化人类学的应用研究,也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实践。云南大学的“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项目”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在于:必须明确谁是民族文化生态村创建的主体。秀才只是一个角色,其正确的具体关系是——政府主导、专家指导、村民主导。第四,少数民族文物流失。代表们建议,国家以中国民族学学会的名义,尽快制定保护民族文化的法律法规。第五,加强对各民族生态智慧和技能的调查研究。各民族保存下来的生态智慧和技能是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统一。该研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族文化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演讲者希望全国各地的民族学家携手建立一个体现少数民族生态智慧和技能的“菜单”项目,并成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小组讨论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者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对内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认同,对外是抵御外敌入侵、谋求生存的基础。其次,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一些代表认为,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技术手段有关。一旦这些条件改变,文化多样性也会随之改变。第三,如何保持民族田野调查的客观性。一种观点认为,真正的人类学家在调查中必须远离政府,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民族调查案件中保持客观性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不仅仅是远离政府部门,因此客观性不是绝对的。

“多视角的民族文化”小组代表的论文大多是民族文化的个案研究,因此他们的发言突出了文化多视角的特点。代表们更关注地域和时空的文化变迁,从民族学、宗教学、经济学、教育学、传播学、档案学等角度分析民族文化的演变。它的讨论不仅是多民族区域文化信息的交流,也是跨学科知识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