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现象是如何阻碍知识创新的?

纵容山寨产品怎么创新?

最近,流行一种怀疑的观点。山寨产品以前像过街老鼠,现在变成了反垄断的“明星”、“文化”、“勇士”。真的可以这样吗?

“山寨”一词在粤语中的意思是没有执照,难以进入正规渠道的小工厂、作坊,引申为盗版、抄袭、模仿的代名词。最近很多媒体都在关注山寨现象:超过50%参与调查的网友看好山寨文化,认为应该允许其发展;山寨产品的流行反映了大众对时尚和低价的心理需求。同情和支持山寨现象的声音似乎占了上风。

默认山寨现象其实是混淆了一个界限:不以盈利为目的,自娱自乐,人家就笑,再怎么山寨;但一旦超出这个界限,就无法避免其“原罪”:涉嫌违法侵权。山寨产品的流行反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无奈和无力。如果知识产权长期得不到有效保护,一方面会挫伤全社会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会让投机取巧、蔑视法制的行为被视为合理、合法、习以为常。

几乎无一例外,被抄袭的产品都来自大公司、大品牌。试想,在R&D投入巨资的产品,一推向市场就被敲掉,在没有收回成本的情况下,被降到“白菜价”。从长远来看,哪家公司敢再次在R&D大举投资?一个忽视技术积累和储备的企业,其产品缺乏真正的创新能力,一旦遇到风险就很可能倒闭。从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到全社会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必不可少。

山寨产品之所以能被大众接受,主要是因为其价格低廉。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观点:“消费者早就对各种形式的垄断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追求山寨是无奈的反制。“价格垄断,尤其不是技术创新形成的价格垄断,真的很可恶。此前,鉴于正版光盘价格极高,有“正版光盘有多黑,盗版就有多疯狂”的说法。不过话说回来,要打破垄断,让消费者得到合理的价格,前提必须是合法竞争,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山寨产品一般不搞研发,只是模仿品牌产品的款式和功能,同时逃避监管,不交增值税和销售税,赚取暴利。山寨产品没有固定的产地,也没有明确的生产厂家,只有灵活的分销手段和成本控制才能获取暴利。有关部门是否有疏忽或失职之处?

一个企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进步,都离不开技术进步和创新。山寨产品就像运动员吃了兴奋剂。只有态度鲜明,有效遏制,才有助于维护公平,促进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