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代核电优势基本形成带来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4月25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3日首次发布《中国第三代核电发展战略价值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第三代核电发展优势已基本形成,将在“十三五”后期进入批量建设阶段。

全球核电加速发展

“由于核电具有低碳、清洁、高效、稳定发电的独特特点,可以满足电网供电的要求,可以大规模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未来仍将是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政策研究组组长黄凤表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核电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自2012以来,全球核电发电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世界上有448台机组在运行,总装机容量为39174万千瓦,分布在30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10多个国家在建设新的核电站,40多个国家计划建设新的核电站或考虑发展核电。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核协会(WNA)等组织的预测,未来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将持续增长,预计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约6543.8+0亿千瓦。

中国核电“容量大,比例小”

截至2017年底,我国在运机组37台,总装机容量3580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法国和日本。

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核电发电量24760亿千瓦时,占世界电力结构的10.6%。“目前,世界主要核电国家核电发电量占比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核电是相关国家低碳能源的主要贡献者。”黄凤说。

其中,法国核电占比最高,达到72.3%;乌克兰核电占比过半,达到52.3%;其他如韩国30.3%,英国20.4%,美国19.7%,俄罗斯17.1%,加拿大15.6%,均超过15%。

“中国2016年核电发电量占比只有3.6%,是所有核电国家中最低的,也远低于当前世界平均水平。”黄凤说。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廷科认为,目前中国的电力结构仍然严重依赖煤电,接近70%。“发展核电可以对解决我国能源供应不平衡、调整能源电力结构、大规模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环境治理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说,“在我国东南沿海省份,如广东、福建、浙江、海南,核电发电量占比超过15%,最高已超过25%,达到美、欧、俄等核电先驱国家的发展水平。”

实现从“二代”到“三代”的跨越

近年来,我国核电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核电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走在世界前列。以“华龙一号”的建造和CAP1400的研发成功为标志,我国成为继美、法、俄等核电大国之后,又一个拥有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和全产业链的国家。

“中国核电实现了从‘二代’到‘三代’的技术跨越。”黄凤介绍,中国大陆运行的37台核电机组,在技术上全部属于“二代”或“二代+”;在建的20台机组中,10台属于“第三代”技术;未来所有新机组都将采用“第三代”技术。

中国自主三代核电优势基本形成。

黄凤表示,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有四大优势:一是全产业链优势;第二,不断创新发展,掌握核心技术;三是具有良好的核电发展工程实践和人才基础;四是形成了强大的核电装备制造能力。

从技术安全角度看,我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和CAP1400是按照第三代核电技术要求设计建造的,安全水平达到了国际公认的最高核安全标准。

从经济角度看,中国自主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链完整,核电工程建设能力强。主要设备制造基于国内成熟的设备制造基础,有利于保证工程进度,降低建设成本。

中国第三代核电将进入批量建设阶段。

张说,近年来,我国核电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了以华龙一号、CAP1400为代表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与此同时,中国核电设备制造能力不断提高。自主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具备百万千瓦压水堆年生产能力8-10台。

“中国第三代核电现已具备大规模建设的条件。”黄凤表示,预计第三代核电将在“十三五”后期进入批量建设阶段,未来一段时期每年将开工建设6至8台第三代核电机组。

此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已经出口,具有竞争优势。随着示范项目的启动,自主研发的CAP1400具有走出国门的潜力,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建设和发展中充满机遇。?

内容来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