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舟七号的信息!!!!大哥大姐救命啊!!!
2008年9月24日下午14: 30,王昭耀受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委托,宣布将于9月25日21: 07至22: 27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届时,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目前,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点已被攻克,全船进入综合测试阶段。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在65438+2007年2月底前完成了全箭组装。据悉,“神舟七号”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低于正常情况,可能会在人体组织内释放氮气,在血管内形成空气栓塞,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因此,航天员穿上航天服后,必须充分吸收气闸室内的氧气,协助工作的航天员返回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门,然后气闸室开始减压至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一致。这时,航天员就可以出舱了。完成出舱任务返回舱内时,需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压,然后给气闸充气。“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据专家介绍,神舟七号的太空行走需要航天员在地面做充分的实验和训练,而地面训练一般是在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中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一个大的测试室内。水池里放着飞船,利用水的浮力来模拟太空中的失重状态。然后航天员在水池中进行进出舱和出舱操作的训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表示,未来的神舟七号飞船不会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了很多关键技术。神舟七号飞船仍然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已成功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已经开始采购和生产新运载火箭的部件。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表示,这一次他们将使用更高质量的部件。鉴于之前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此外,他们还在考虑给火箭增加一些摄像头。
从神舟七号开始,中国进入载人航天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将陆续实现。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都由长二F火箭承担。
详细信息
宇航员像飞机一样驾驶“神舟七号”。
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说,神六两名航天员在6月38+03日进行了4次“在轨干扰力”实验,包括打开和关闭舱门、穿脱压力服、通过舱内、提取冷凝水等。结果表明,航天员的大范围动作对飞船姿态影响不大,飞船姿态保持良好。在太空飞行的宇航员费龙军得知这个结果后,第二天在飞船上连续做了四个前滚翻。张柏楠说,这是航天员自己的游戏,不是事先安排好的。这次太空飞行的结果表明,费龙军和聂海胜从刚刚起飞的那一刻到准备返回的那一刻,随时都能正确下达指令,准确控制各种设备,开门关门等大动作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张柏楠说,有了这次实验的基础,“神舟七号”将安排航天员“像开飞机一样开飞船”!
“神舟七号”宇航员准备进行太空行走。
齐发仁院士认为,人类上天不是旅游,而是对太空环境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以前杨利伟只是试一试的第一步。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很多人和很多天。例如,要组装一个空间站或修理一颗卫星,人们必须走出机舱,而且至少需要两个人才能走出机舱。以后我会乘坐交通工具去空间站,对接空间站,开门后接里面的人。从国外来说,他们花了很多实验来做这个。现在按照我们的计划,“神舟七号”希望人能出舱,普通人的话叫太空行走。“当然是出舱了,离舱有多远?也可以近一点或者远一点。”齐发仁院士说,下一步中国要解决交会对接,交会对接至少要有三个人。所以我们的飞船要有这个能力:三个人在天上呆七天,上去能拿300公斤的东西,回来能拿100公斤。如果这次成功了,就不需要两个人多试几天了,那我们下次出舱。齐发仁院士认为,即将出舱的神七必须在神六的基础上解决两个大问题。现在宇航员有一个密封舱,他们在里面穿宇航服。没有这个舱,就没有空气,所以宇航服本身必须能够供氧。第二个是在没有温度控制的时候,宇航服可以保证它的正常温度,所以这个宇航服相当于一个小密封舱,相当复杂。再高级一点的宇航服,也可以装上发动机,留一点火,相当于一个小飞船。出舱需要这些条件。齐发仁院士说,将来我们船上要有气闸舱。人们应该穿上宇航服进去,关上门,打开外面的门。如果打开门,空气会被排尽,所以有气闸舱。“我只是在说两件主要的事情。作为宇航员,我们有舱外航天服。作为我们的飞船,必须要有气闸舱,保证原始舱内必须有一个大气压。”
太空实验
中科院公开了载人航天实验的内容。
中科院负责人表示,载人飞船工程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大力推动和发展中国的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技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宝贵贡献,为未来参与式的空间科技实验奠定基础。
其中,“对地观测任务”以发展先进空间遥感器和探索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目标,确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式微波遥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计、辐射计和散射计)、地球环境监测和遥感应用研究等在轨实验和应用任务。地球环境监测包括太阳常数监测、太阳和地球紫外辐射监测和地球辐射收支探测。遥感应用研究为我国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成像光谱技术和微波遥感技术在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应用研究和示范。
“空间科学研究”安排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包括空间材料科学工程和微重力流体物理研究工程),以及空间天文工程、空间环境预测和监测任务,目标是全面提升我国空间科学水平。“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制了多种空间实验设备,开展了空间生物效应、空间蛋白质结晶、空间细胞培养、空间细胞电融合、空间蛋白质和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等研究。“空间材料科学研究”研制多工位晶体生长炉和晶体生长观测装置,开展二元和三元半导体光电材料、透明氧化物晶体、金属和合金的研究和空间生长,研究空间晶体的生长动力学;“空间环境预报与监测”的研究可以建立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发布长期、中期和短期空间环境预报和警报,预测效果,保障航天员、载人飞船和空间设备的安全。
开始计划
未来几年,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将实施“三步走”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向记者透露了未来几年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三步走”计划:“神舟七号”飞船将于2008年发射,任务是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将带着更重要的使命起飞,在太空完成交会对接。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步是建立空间站。
系列消息
“神七”的成本比“神六”低
许多人关心神舟六号的成功。花了多少钱?对此,王清任透露,“神六总造价9亿元,其中神六航天服造价300万元。”王清任说,中国肯定是在用有限的投资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用有限的资金取得更多世界公认的成绩。”
关于“神七”的成本,王清任向记者透露,“神七”的成本应该比“神六”少。因为我们“神舟”系列航天技术的主要研究工作已经完成,“神舟七号”是在现有基础上研制的,成本相应会少很多。"
就在一个月前,第一部反映载人航天工程的电视剧《神舟》在全国播出,但是看了这部电视剧的专家们却有点无奈。王清任说,“我们几个同事一起看的,我们看完都笑了,因为里面的错误真的让我们很无奈,我们只有苦笑。就拿最简单的错误来说吧。就像里面的一个女主角,一直把“航空”和“航天”的概念混在一起。前者指的是飞机,后者应该是我们所说的“航天飞船”,也就是现在大众所说的“神六”。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其实并不了解航空业,很多时候我感觉中国人做事往往都是匆匆忙忙的。很多人看神舟电视剧喜欢偶像化,但是很快就会降温。这也是一个舆论导向问题。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冷静看待我们的航天事业。”
发射条件
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8米每秒,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
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地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
舰箭发射地3公里至18公里空域最大风速小于70米每秒,发射前后9小时不应有雷电。
神舟七号的首选发射时间是2008年9月25日。中国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黄春平6月5438+01号告诉相关媒体,“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首选发射时间是2008年9月25日晚上9点左右。
神五、神六、嫦娥一号的发射时间都在10的中后期,神七的发射将提前到本月底。据专家介绍,9月和10月适合发射窗口较多,但由于神舟七号将执行太空行走任务,9月底起飞时太阳的角度更适合航天员出舱活动,可以使飞船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太阳,保证航天员出舱时有阳光。
发射载人航天的最佳气象条件主要包括:无降水,地面风速小于每秒8米,水平能见度大于20公里;发射前8小时至发射后1小时,场地30公里至40公里范围内无雷电活动;舰箭发射地3公里至18公里空域最大风速小于70米每秒,发射前后9小时不应有雷电。
黄春平说,能否如期发射,主要看当时发射场的天气。小雨和气温一般不会影响飞船的正常发射,但大风可能会导致飞船推迟发射,因为风速超过了火箭的承受能力,可能会改变其飞行方向。
黄春平透露,航天员的太空行走将在飞船进入轨道,绕地球飞行5圈以上后进行。
“神五”、“神六”发射入轨后,无法在太空中拍摄飞船外部的照片,当时的电视直播也仅限于舱内。而“神舟七号”在释放伴随小卫星后,将能弥补这一短板。据专家介绍,小卫星能够近距离绕飞,是因为小卫星上装有CCD立体相机,可以提供航天器在轨的第一张三维外景照片和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实时画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国际上,无论是白天发射还是夜间发射,两种情况都存在。
“神舟七号”宇航员
神舟七号飞船于9月25日发射,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由两次入选神舟计划的航天员翟志刚进行。
神舟七号飞船的三名入选航天员包括入选神五和神六的翟志刚,以及同样入选神六的两名队友刘伯明和景海鹏。
执行出舱任务的是翟志刚,第一人选是刘伯明。今年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翔县人。1985加入空军,安全飞行记录超过1000小时。
神舟七号于本月25日晚9点至10点发射。26日和27日下午到晚上是最适合出舱的时间,届时两名航天员将进入轨道舱。因为宇航服很重,造价超过1亿元,只能在另一个人的帮助下穿上。这次太空行走大约需要40分钟。宇航员将与两条救生索相连。宇航服是在俄罗斯宇航服的基础上研制的,提供氧气、压力、电源和通讯设备。航天员出舱后,会有一个小卫星,上面有摄像镜头,会直播太空行走。如果这项技术成功,将是中国航天科技的突破。发射后大约68小时,所有的实验都将完成。28日下午,飞船将返回地球。
神舟七号即将发射,最后一次火箭和遥测系统测试已经完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外的安保级别全面升级,附近的军用机场也加强了安保。雷达和各种探测仪器已经投入运行,地面和上空也做了各种部署。
雷达不断探测,天上地下全面设防。这个军用机场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约100公里,是通往发射中心的必经之路,也是发射中心外的又一层防护网,确保了神舟七号发射任务的各项准备工作万无一失。在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最后两次发射中,国家领导人从北京到酒泉发射中心观看了发射过程。都是先到军用机场,然后转到发射中心。从发射中心到军用机场的范围已经完全被列为军事禁区,太空之路完全被封锁。这个区域不允许任何人停留,更禁止拍摄。神五、神六、神七都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但每次都明显加强了安保。通往航天城的检查站从过去的一两个增加到三四个。每天,检查站都有武警和人民解放军把守。所有从太空路前往发射中心的车辆都必须有通行证才能放行,所有司机和乘客都必须登记证件。最终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会飞,翟志刚有望太空行走。首选是刘伯明。
失重对宇航员生活的影响
人长期生活在地面有重力的环境中,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就会觉得生活习惯不适应。为此,必须为航天员的生活采取各种措施:为航天员设计紧身的衣服,因为肥大的衣服会浮起来;固定驾驶舱内的物品,避免自由浮动;食物破碎或从表面掉落的碎片会飞起,进入宇航员的眼睛、鼻子甚至吸入气管,造成生命危险,所以太空食物要做成块状,一次一个;喝水的时候用管子往嘴里塞,防止水滴进入气管;洗溅水时,一定要用吸水器吸干,防止水滴在空气中积聚造成伤害;宇航员睡觉时必须用带子或睡袋把自己绑起来;在失重状态下行走时,宇航员必须穿带挂钩的鞋子,并且能够挂在网格地板(天花板)上。
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人长期生活在地面重力场中,地球引力吸引血液向下流动。失重环境下,血液重新分配,下肢血容量减少,头部血容量增加。航天员收缩压普遍比飞行前高2000 ~ 2666 Pa (15 ~ 20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为1333 ~ 1600 Pa(10 ~ 65438+)。失重使静水压力梯度消失,中心静脉压和心房压升高,刺激这些部位的容量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尿量增加,水和血浆减少(约10%)。尿中排出的钠和钾离子增加。在失重环境下,人体骨骼所受的压力减少。时间长了,肌肉会萎缩,骨头会变脆。特别是失重会造成骨骼中钙、磷的流失,使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身体虚弱。失重还可引起红细胞减少(8% ~ 17%),白细胞增多,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在失重环境下,大部分航天员还会出现前庭-自主神经反应,会引起空间运动病和空间定向障碍,会引起恶心、呕吐、脸色苍白、呕吐、头晕,影响工作能力。这种症状经常出现在太空飞行的第一周,然后就消失了。
编辑此段落。总指挥部的成员们。
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指挥部总指挥常万全,总装备部政委、神舟七号任务指挥部副总指挥迟万春,总装备部副部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建祺,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指挥部副总指挥陈秋发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指挥部马兴瑞;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舟七号任务指挥部王志刚。
编辑本段中的7个系统。
1航天员系统
宇航员是怎样炼成的?
北京八达岭高速北安河出口向西拐,进入北清路。行驶约10分钟后,在道路左侧可以看到一块银色的金属标牌——“中国北京航天城”。在这个叫唐家岭的小村子里,占地约3500亩的航天城戒备森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就坐落在这里。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驻刘伯明前身是宇宙医学与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 . 0968年4月。2005年9月30日,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成为继俄罗斯加加林训练中心和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它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
据称,“神七”是在神五、神六航天员选拔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乘员组中每个航天员的不同分工和个人特点,完全遵循“科学、公正、客观、合理”的原则进行的科学选拔。航天专家表示,“神舟七号”航天员经过五关筛选脱颖而出,可谓“二百里挑一”。
神舟七号飞船的三名入选航天员包括入选神五和神六的翟志刚,以及同样入选神六的两名队友刘伯明和景海鹏。其中翟志刚最有可能执行出舱任务,刘伯明是首选。今年42岁的翟志刚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人。1985加入空军,安全飞行记录超过1000小时。
中国制造的飞天宇航服。
神舟七号准备了两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罗斯海鹰“天妃”舱外航天服,一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妃航天服。天妃宇航服接口的各个方面都是按照中国的模式做的。天妃是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在未来,宇航员可能会依赖我们自己的宇航服,而不是俄罗斯的宇航服。这次外出的宇航服将是我们的宇航服。
“2号”飞船应用系统
航天器应用系统
航天器应用系统是一个实用系统,与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飞船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保障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天文、流体科学等实验。安装了数百个具有多种任务的有效载荷和应用设备。航天器在实验阶段的应用是实验性的,实验内容非常广泛。研究成果将广泛应用于医药开发、食品保健、疑难疾病防治、工业、农业等行业。载人飞船系统采用三舱、两对太阳能电池板、升力控制返回和圆顶降落伞回收方案,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其中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部,它装有飞船自主飞行和在轨飞行所需的船上各子系统所需的设备和有效载荷。
航天器应用系统成功服务于天气预报。
1992以来,应用系统已完成近200个新型有效载荷的研制,200多个有效载荷装置分别参与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的发射和在轨测试,取得了圆满成功;地面应用中心的接收、预处理、监控和管理系统运行正常。建成了系统集成试验平台、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和空间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67个课题的科学研究,创造了654380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在对地观测方面,应用系统为我国成功研制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多模式微波遥感器、地球辐射收支计、太阳紫外光谱监测仪、太阳常数监测仪等一批先进的空间遥感器。其中,“神舟三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是继1999年美国发射MODIS后第二个进入太空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图像质量清晰,光谱分辨率好。应用部门已利用这些成果开展试验性应用研究,并对此评价道:“这标志着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我国可见光和近红外遥感技术已进入美国和欧洲。”神舟四号”多模微波遥感器在轨获取了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科学数据,一举成功测试了微波辐射计、微波高度计和微波散射计,是我国空间遥感技术的重要突破。利用微波高度计对航天器进行精密定轨,可以达到我国低轨道航天器全球定轨的最高精度;卷云探测器具有探测大面积卷云和薄卷云的能力,结果超出预期,受到用户好评。在国内首次探测到全球重要环境参数的绝对量,系统监测了太阳和地-大气紫外、太阳常数和地球辐射收支,观测结果达到国际水平。
在空间生命和微重力科学领域,开发了一些先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几十次空间实验。其中,微重力液滴热毛细迁移的空间实验和理论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空间细胞培养、细胞电融合、蛋白质结晶、空间生物效应和空间连续自由流动电泳,以及空间微重力条件下金属合金、氧化物晶体、半导体光电材料的生长实验等,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空间天文学方面,在中国率先观测到宇宙和太阳在空间的高能爆发,在伽玛射线爆发的探测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载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间科学计划的成功,使中国掌握了空间科学实验的重要关键技术,空间科学实验和探索水平迈上新台阶。作为载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间环境监测与预报研究,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航天器轨道空间环境参数,准确预报了星雨事件等危害航天器发射的灾害性空间环境条件,保障了航天器和航天员的安全,建立了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空间环境预报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