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如何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

建立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机制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齐清福认为,中国自己的一些传统文化遗产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了,中国人首先应该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找回我们文化的‘灵魂’。”申请世界遗产是让国际社会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手段,但最根本的还是继续在国内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毕竟这是我们的根。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是如何为中国人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仅仅是在高科技方面,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方方面面都涵盖在其中。不要等到别人都抢着注册了。有专家呼吁,如果不加入国际竞争,中国将失去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如果不及时注册“中华料理”。也许有一天它会成为日本的中国菜。景泰蓝,中国著名的工艺品,是文化产业保护的一课。据统计,现在日本景泰蓝出口占国际市场的80%以上。

普查民间文学艺术资源,尽快把独特的艺术瑰宝摆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大做强。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东巴祭文、格萨尔王、江永女书、皮影戏、民间剪纸等。,有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抢救和保护。我们必须尽快调查我们自己的民间文化资源,创造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比如现在昆曲、古琴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与昆曲、古琴相关的东西就可以开发利用。做大做强不仅指文化产业,也指文化事业。

此外,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丰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最近,中国宣布将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重大传统节日定为公共假日,以期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事实上,缺乏原创性是传统节日不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之一。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团圆饭,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传统民俗也要与时俱进。没有新的内涵,一些好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会逐渐消失,直至消亡。传统节日需要经营,需要建设,需要与时尚文化相结合;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和民众的投入和引导。我们要不要来个“中国节”总动员?把我们中国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资源推向世界,把中国的欢乐洒向世界!

当然,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最怕在拼命抢救的同时,破坏、忽视甚至“恶搞”自己的文化遗产。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学院研究员王大三博士表示,中韩文化之争基本上是文化层面和学术范围的民间争论,只是中韩关系中的一个小插曲,不会影响中韩友好的大局。但国人应客观理性看待中韩文化摩擦,对韩方做法给予适当宽容。另外,中国的一些网络作品和学术著作缺乏严肃性,比如“孔子是个丧家犬”、“李白是个朋克”、“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曹操原来是个女人”等等。在一些中国学者看来,这些质疑和颠覆的声音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