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99%的大学生创业失败?
国家发改委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认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仍有1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是缺乏创业精神。他说,以清华大学为例,2007年毕业创业的不到1%,而美国一般占23%到25%。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括家长在内的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大四学生罗晓告诉记者,他目前已经与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签约,但他觉得自己过去四年学习的专业是一种浪费。本来想毕业后自己创业,从事水产养殖,但遭到家人反对。“因为父母觉得创业太难了,谈起来不太愉快,好像找不到工作一样。”他说。
不仅仅是父母,很多大学生都认为自己创业是不得已而为之,找工作是第一位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四学生蔡骏(音译)表示,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找工作上,主要是因为大家都觉得找不到工作是一种耻辱。
启动资金很难找到。
大学生创业,首先是启动资金。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寻求“第一桶金”是首先要面对的难题。
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冯江表示,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找私企老板投资。因为基本没有其他融资渠道,风险投资在中国被称为“保险投资”,不值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项目也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IDGVC风险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风险投资机构。该公司总经理侯告诉记者,大学生并不缺乏创业激情,但他们的商业计划还很不成熟。很多人的项目都是很多人已经在做的成熟项目,很多大学生都是“一厢情愿”。所以很少有创投基金愿意投资大学生创业项目,公司也基本没有这方面的投资。
广州大学大四学生吴伟告诉记者,广州本地生源的大学生仍然可以获得市政府的启动资金贷款,但对于外地学生则没有这项政策。我没钱,家里也养不起。和私企老板合作太难了,即使我有商业计划,也很难实施。所以大部分同学都是先工作几年,等有钱了再考虑创业。
多名大学生告诉记者,国家大力吸引海归,他们一回国创业就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大学生创业被忽视,建议也要重视。
创业技能很难获得。
杨宜勇认为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了。问题不在于大学生,而在于我们的高等教育。因此,有必要改进高等教育方式,特别是加强创业教育。
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表示,大学生想创业的多,对如何创业了解的少。大学生创业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创业教育薄弱,教师观念落后,导致学生创业意识差。现在很多学校都在组织学生搞创业大赛,更多的是传授创业意识,而不是培养创业能力。我们应该邀请更多社会上成功的企业家来学校讲创业。另外,很多同学有创业的热情,但是因为在学校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所以不知道怎么创业。很多学校也不支持创业学生,认为他们无所事事。
从广州毕业后在IT行业创业多年的“小老板”梁军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具备创业的素质和潜力。根据他的观察和创业实验,大约有30%的大学生具有创业禀赋。经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创业训练,他们会做出发明创造甚至拥有知识产权,然后通过风险投资和社会保障机制的作用,完成知识的转化。但这些技能在高等教育中是“缺失”的。
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关人士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的缺失和滞后是当前大学生创业低迷的根本原因。
扶持政策很难兑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地方出台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包括减免个体工商户注册费、管理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具体规定。然而,一些大学生反映,这些规定真的很复杂,很难实施。
广东省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支持是,自2007年起,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纳入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再就业小额贷款支持体系。有大学生反映,很多大学生不是传统行业,工商部门的规定主要针对传统公司。有些规定已经过时了,应该作相应的修改。
记者从广州市人事局了解到,广州市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自主创业项目小额贷款额度为3万元。合伙项目,每人最高不超过3万元,贷款总额不超过1.5万元。持有广州生源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卡,毕业后两年内自主创业或合伙经营的学生,可申请小额贷款。但这一规定只包括广州的毕业生,其他地方的毕业生不能享受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