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先导。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倡导“解放思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非常重要。

一、公民科学素养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公民科学素养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各种事物的能力。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从根本上制约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的物质保障,还取决于能够激发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广大公众的较高科学素养。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但本质上是科学和人才的竞争。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公众科学素养就是首要国力,必须不断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为自主创新提供不竭源泉。这就好比“鱼”和“水”、“树”和“土”的关系。没有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自主创新就没有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远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将中国公众培养成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和精神的群体,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的根本。科普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协作为科技群众组织,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营造自主创新良好氛围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中国科协按照国际通用方法,对全国(除台湾省、香港、澳门外)18-69岁成年公民进行了五次科学素养调查。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为1.98%(城市约为4%,农村约为0.7%)。中国50个人里只有1个人有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至少落后二三十年。

文化程度越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学生比例最高,达到15.6%;家政人员等科学素养比例较低。

电视是中国公众获取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但91.6%的公众很少接触互联网,92.3%的公众从未参观过科技馆,只有11%的公众参加过科技周。

这些数字表明,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第三,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营造自主创新良好氛围的对策建议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应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方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首次将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写入其中。可见,科普工作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1)政府要把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提上日程,鼓励保护公益性科普事业,制定扶持营利性科普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前夕,中国科协提出了到2049年10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年,中国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远景规划,即“2049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即将出台。

(二)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首要任务。目前,中国人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很多人缺乏科学精神和基本的科学常识,这为迷信、伪科学和邪教提供了可乘之机。通过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可以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激发自主创新的热情,使个人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发扬光大,渗透到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

(3)增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手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获取信息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科普活动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务求实效。第一,内容要更新。要及时向公众传授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授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适用技术。还要普及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使广大干部群众学会科学地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形式要多样。要坚持和完善在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科普活动形式,同时根据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科普讲座和科普报告直接面对受众,方便交流,深受群众欢迎。科学家给学生做精彩的科普报告,可以引导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向往和对科学家的敬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要动员更多的科技人员到学校、工厂、农村、机关、社区、部队宣讲科技知识。第三,手段要先进。中国科协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电视已成为我国公众接受科技知识的主要渠道。要高度重视电视的科学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电视台开展科普活动,发挥现代传播技术的作用。青少年上网比例很高,必须加强网络科普工作,使网络成为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运用现代工具在全社会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营造全社会热爱科学、学习科学、重视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四)提高重点群体素质。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特点,抓好素质提升。第一,广大科技人员。通过学术交流、学术报告等形式,搭建相互交流创新思维的平台。鼓励“最具创新力年龄”的青少年形成创新思维,不断突破原有的假设和理论,不断拓宽科研视野,为自主创新创造宽松平和的自由环境。第二是广大干部。鼓励他们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工作,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第三是广大农民。通过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扶贫、农业函授大学培训、科普示范、农技协会和农民职称评定等活动,增强农民致富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第四是广大青少年。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计算机奥林匹克大赛等科学探索、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思维教育,激发青少年学习和运用科学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

(5)进一步繁荣科普创作。科普创作是科普工作的基石。编辑出版一本高质量的科普读物,是一项基础建设。要增强精品意识,提高科普作品质量,多出精品。同时,加强对现有创作者的培养,逐步培养一支了解科技发展趋势和大众科技需求的科普创作者队伍。

(六)不断发展壮大科普工作队伍。提高公民科学素养,需要大规模、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要组织和引导科技教育文化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加强科普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农村适用技术专家、企业技术创新能工巧匠、青少年科普教育优秀教师、城市社区科普宣传员,不断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兼职科普工作队伍。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普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七)加快科普设施建设。政府要把科技场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鼓励国内外个人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和展品,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的科普设施建设新格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科普资源,有计划地向中小学生开放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R&D中心等设施。科普场所应当常年向公众开放,建立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改善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

(八)形成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的大协作科普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科协作为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要动员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等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