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业务骗了应该怎么报警?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或者“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范围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实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扩展数据
严厉打击微信业务诈骗,避免网络传销泛滥
随着无线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智能系统的功能日益强大,微信业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微信业务的独特优势带来了无限商机,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微信业务火爆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隐患,严重侵害了用户权益,甚至导致部分商家违法犯罪。微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微信商家诈骗现象层出不穷。微信业务本应是网络商业活动的一部分,但由于其高流动性,政府监管不易实现,APP运营者也无能为力,导致微信业务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诸多隐患。
2.微商容易成为传销陷阱。一些不法商家将一种低价商品(或服务)稍加包装,通过不同层级的代理商分销,逐级加价后以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销售,每一级代理商都要向下一级支付代理费,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
3.各级代理商不再通过商品销售盈利,转而收取代理费。很多人,甚至在了解了微信生意的真相后,由于利益的驱使,所以越陷越深,最后误入传销深渊。
4.微信业务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分销渠道。一方面,在微信商家的平台上,各种“高仿”、“A货”明目张胆地大肆流行,违反了国家知识产权法律,导致合法商家的权益受损。
5.另一方面,由于微信业务中大多数企业采用了多级代理分销体系,为了维持各级分销利润,生产企业被迫压低生产成本,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一些不法商家干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和“三无”产品来欺骗消费者,以获取高额利润。
6.出现上述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一些不法商家有恃无恐;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微信业务平台提供者没有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得一些不法商家有了可乘之机。因此,建议政府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控制。
7.税务微信业务。统一全国微信业务税负,要求所有在微信业务平台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必须取得合法经营手续,办理税务登记,按规定纳税。这将有助于减少偷税漏税,彻查假冒伪劣商品的源头,有效防止不法商家的欺诈行为。
8.完善微信业务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微信业务特点,出台了《微信业务从业人员管理办法》,明确了平台经营者、商品提供者、微信业务代理人在经营微信业务过程中各自的法律责任。要求微信业务平台运营者升级系统,通过技术手段监督微信业务的行为,制止和处罚违法经营行为。
参考资料:
新华网-严厉打击微信业务诈骗,避免网络传销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