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和建设深圳成为“设计之都”
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以设计推动深圳从“制造经济”向“创意经济”升级转型,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如何利用这个平台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为未来城市的新转型提供新动力,使之成为深圳未来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如何深化建设“设计之都”,充分发挥品牌魅力,搭建中国文化和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平台?连日来,记者采访了部分CPPCC委员、NPC代表和业内人士,听听他们的深入思考。
让市民参与城市设计
市人大代表、深圳市雷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福海
记者:你认为“设计之都”这个品牌应该给深圳带来哪些新的变化和新的提升?
王福海:“设计之都”要进一步提升我们城市的品位和内涵,从软件到硬件都要有新气象。在巴西库里蒂巴,我随处可以感受到充满设计感的房屋、街道和周末市场,设计无处不在;在日本,任何一个小院门口都要有市民自己设计的花、石等园艺;荷兰的窗户非常有名。除了公共的窗户,普通人的窗户也是无限美丽有趣的。
另一方面,深圳街道物质元素的整体审美品位有待进一步提升。能否建立一个像设计城市艺术委员会这样的组织来统一整体设计,让我们的城市设计多样化、富有品质?深圳的小区都很漂亮,但是很多小区中间的绿地都是开发商为了美化设计的,没有公众参与。如何让普通市民更多地参与设计,融入并感受设计之美,动员企业投资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是深化“设计之都”内涵的应有之义。
记者:深圳设计体系的开放程度和设计企业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都走在全国前列。当前,如何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使“设计之都”展现出更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王福海:深圳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有先发优势。移民文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和充满活力的城市精神培育了创意设计的生长土壤,开放的设计体系也为规划师和建筑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同时也要看到,深圳本土城市建筑设计的口碑和影响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减弱,设计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扩大。
一个城市能否以设计为荣,取决于这个城市能否聚集漂亮的、顶尖的设计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对设计行业的整体情况和行业趋势做出发展规划,以吸引更多的新鲜血液,形成人才梯队。
打造设计产业总部基地
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总经理李明
记者:经过多年探索,深圳华强集团找到了一条以主题公园为龙头,以科技进步和自主知识产权为市场武器,积极发展文化产品出口的新路子。您认为应该如何依托“设计之都”的品牌,进一步提升深圳的城市竞争力?
李明:借助“设计之都”,深圳应该建设更多以设计为基础的总部和基地。总部是强调创意和设计的概念型总部,对内辐射全国,对外辐射全球。要充分利用“设计之都”的品牌,让深圳总部以几个方面为魂:一是创意设计,二是知识产权和专利,三是核心研发,最终实现全国和全球辐射。
对于华强文化科技集团来说,去年,该集团投资建设的国内文化科技主题公园在山东泰安正式开工。最近,该公司还签署了一批大项目,在沈阳和芜湖投资建设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到时候产业基地需要的人工和基础人才可以放在本地资源里,而深圳则是通过做品牌和技术升级,成为创意的总部。
记者:作为政府,在推动“设计之都”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哪些方面?
李明:深圳的科技文化想在高端文化产业上有所作为。作为政府,应该为这些企业提供一个展示品牌的舞台和世界,帮助他们在全球市场上取得进一步的飞跃和发展。
“设计之都”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要让国内外的人看到真正的创意和设计,以及这些设计未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把以前只能理解的东西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们计划在大鹏湾建立我们的体验基地,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我们创意的精髓。政府对高端文化企业的全面展示,有助于深化“设计之都”的内涵,让海内外嘉宾切实感受到“设计之都”的魅力,感受到深圳以原创品牌和拳头产品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增强设计教育的造血功能
深圳市城市实践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刘晓度
记者:深圳设计如何利用“设计之都”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真正让本土设计师达到国际水准?
刘小渡:目前深圳是中国设计行业的重镇,但不是全国第一。深圳申报“设计之都”,本身就显示了这座城市对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寻找城市与市民关系新定义的深入思考。“设计之都”为深圳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深圳人期待借助这个平台再次出发,寻找更广阔的天空。本土设计公司是否设计出大量具有世界级水准的作品,是检验“设计之都”称号是否名副其实的唯一标准。因此,已经成为“设计之都”的深圳,应该为本土设计师提供与国际设计师同台竞技的平台,动员各种力量鼓励本土设计水平的提升,其中大力推广本土青年设计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现在政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企业有追赶世界标准的追求和愿望。设计师应该增加自己的专业责任。在数量的基础上,如何快速全面地提高设计质量,是我们不得不应对的挑战。我们不反对引进国外设计师,但是要给深圳设计师一个同台竞技的机会,让他们真正与专家碰撞。
深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它未来的走向一定会载入史册,在历史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幸生逢其时的深圳设计师,正生活在一个历史变革的中心,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的城市设计要在国际视野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形成自己的特色。
从长远来看,提高深圳建筑设计水平的关键在于强化“造血”功能。据了解,目前深圳只有一所高校拥有建筑设计专业学士学位,远远不能满足深圳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要求。我建议深圳抓住筹建南科大的契机,推动更多建筑设计教育机构的成立。最终,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办好深圳的设计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占据尽可能多的数字资源。
CPPCC委员、雅昌企业集团董事长万杰
记者:如何理解“设计之都”的含义?以雅昌为代表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有没有可能推广到创意产业的其他领域?
万杰: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设计”这个问题。设计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不能仅仅理解为可以转化为GDP的生产力。要通过设计提高城市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城市的整体品位。
其次,要理解“设计的价值是什么”,以及如何认识这种价值。目前在中国的大环境下,人们还不习惯为“设计”付费,比如装修一个项目的室内设计是免费的,出版一本书的设计也是免费的,所以设计师的价值普遍不被认可。对此,政府可以从建立激励机制入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设计价值的氛围。
具体来说,我建议首先要重视教育。从政府到民间,从公益到商业,各种设计展在深圳举办,包括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甚至鼓励各种商业设计展。比如生产手机的企业可以向公众开放免费的设计博物馆,展示高科技商品的设计,牛仔裤品牌可以在大型商业空间展示服装设计的核心元素。另外,在学校教育中注重设计知识的普及,包括艺术、色彩、音乐的综合鉴赏。
其次,“科学+艺术”是文化产业非常重要的发展模式。雅昌未来可能成为中国的艺术数字出版人。世界上的图片公司是微软,谷歌和亚马逊每年扫描100万本书进数据库。都在尽快占领数字资源。数字资源是未来文化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对象,各种媒体只是依附于其上的形式和工具。资源是有限的,技术可以不断创新。创意有两种,艺术创意和模式创意,两者都要兼顾。“设计之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从创意产业链的源头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