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天水经济区基础设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通达城乡、畅通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加强经济区内经济联系、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扩大规模,完善网络,优化结构,构建现代综合运输网络。加快建设铁路客运专线、煤炭运输走廊、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和Xi安铁路枢纽,构建以Xi安为中心的发达铁路网。加快陕甘高速公路网和通达县连接中心镇和资源富集区、村的公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达性。力争到2010实现区域内部通道和外部交通干线联网;到2020年,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通往乡镇(村)的道路全部铺上水泥或沥青,形成以Xi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进一步强化Xi咸阳国际机场的枢纽功能,有序建设支线机场。构建覆盖中心城市和重点用户的油气管网系统。重点交通建设项目

一、公路建设

新建国道连霍线宝鸡-牛贝、沪陕线Xi-蓝田-商州、尹福高速联络线、石岩-天水等线路;新建平凉-宝鸡-汉中、咸阳-旬邑、渭南-蒲城-白水-黄龙、府谷-华阴-商州、Xi安大环线、西咸北环线、合阳-铜川-宾县-凤翔、大理-铜川-淳化-永寿-岐山、乾县-扶风-凤翔、商县。改扩建国道连霍线潼关-Xi安-宝鸡,包茂线Xi安-铜川-黄陵等线路。

二、铁路建设

建设郑州至Xi安至兰州客运专线、Xi安至汉中至成都铁路快速客运通道、大同至Xi安铁路、Xi安至平凉铁路、平凉至天水铁路、黄陵至韩城铁路等一批铁路支线和专用线;Xi安合复线铁路、安包铁路扩能改造、西康铁路二线、陇海、宝中铁路扩能改造、安、宝坻、天水铁路枢纽工程。关中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

三。航空和机场建设

扩建Xi咸阳国际机场,建设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

第四,管道建设

加快陕北-陇东-关中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积极推进新疆-Xi-安广输气管道和兰州-天水-宝鸡输气管道工程建设。优化火电发展,加快淘汰小火电机组,优先建设“大压小”电站项目。鼓励发展热电联产,重点解决地级市集中供热问题。科学布局煤电基地,采用高效清洁技术改造现役火电机组。我们将建设Xi安灞桥热电厂、渭河电厂、秦岭电厂、韩城第二电厂、蒲城电厂。有序开发旬(市)姚(州)、滨(县)昌(武)、林(巡)龙(县)的煤炭资源。常斌、平凉、青阳煤电一体化等大型燃煤坑口电厂等项目将扎实推进。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

我们将在赣县、渭南、宝鸡和Xi南部建设750千伏变电站,并在经济区建设750千伏电网。建设陕北、陕南、天水至关中、天水至陇南750千伏输电通道。优化330千伏及以下电网结构,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的原则,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城市供水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洪保安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加强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抓紧大中型水库和水源工程的前期工作。建立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和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强化农业和城乡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瓶颈,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重点水利工程

一是渭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和泾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红河引石”、“汉水引渭”、“洮水引渭”等跨区域调水工程。

三、泾河东庄水库、黑河汀口水库、蓝田李家河水库等水源工程。

四、宝鸡峡、泾惠渠、董磊黄河等大中型灌区继续建设配套设施和节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

五、渭河防洪、渭河下游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城市供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三门峡库区防洪保安工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施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领域。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调整结构、开拓市场、增加投资、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推进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保护知识产权。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机制,促进劳动力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市场,严格土地一级市场管理,完善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建立合法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市场,加强土地储备和有序供应。

推进民生领域改革。加快教育和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努力改善创业就业环境,缓解就业压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乡户籍限制,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社会公共的管理和服务,建设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努力增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经济区与东中部地区的互动合作,夯实合作基础,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效益。鼓励和引导东中部地区在经济区建设工业园区和设立综合物流园区,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优化投资环境,切实保护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加大引进国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力度,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支持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增强企业国际化资本运作能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外贸结构,拓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机械电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市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推进区域开放,特别是加大向西开放的力度,拓展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