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金刚钻就不要做瓷器。
这句话用在为人父母上很有道理!苏霍姆林斯基的《父母教育学》一书曾说:“未来的父亲和母亲应该在中学阶段就被赋予教育知识。教育学应该是一门对每个人都有用的学科,下面这句话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有些夸张:我认为没有学习过教育学基础知识的年轻人不应该有成家立业的权利。”在大教育家眼里,基础教育学知识就是“金刚钻”,对吗?陶行知先生的宏观文章也是如此:“父母无法教育,孩子不知道要徒劳地哭多少次。.....据估计,中国所有六岁以下的儿童每年流泪2亿斤。如果家长愿意像陈老师(陈鹤琴)那样用心教育孩子,或者采用陈老师的教学方法,我敢说,孩子的眼泪是可以挽救百分之九十九的……”在陶先生眼里,科学的教育方式是“金刚钻”,对吗?
不管在大家眼里,家长要有足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做一个“金刚钻”,才能把教育孩子的“瓷器活”拿下来。
今天书友的内容是“不要拿没有金刚钻的瓷器作品”。第一次看到标题的时候,觉得好讽刺,好犀利。掐指一算,我已经升到“妈妈”的位置十五年了。在现任的十五年里,他从来没有制定过工作计划,也没有做过工作总结;没有岗前培训,更谈不上继续教育。仔细想想,牛哥真是不幸!唉,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在天上挑妈妈的!
读读文章中引用的几个“金刚钻”,比如家庭教育的三个维度,四个关爱,父母与孩子的斗争。
看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争斗,不自觉的把自己融入其中,梳理和牛哥的恩怨,发现和他争斗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乐趣。
事实上,与牛的斗争一直在进行。从倒地那一刻起,我们就互相开战了!斗争从卑微的吃喝拉撒开始,最能引起* * *的就是尿尿。他想随时随地做,不受任何约束。我想扭转他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于是斗争开始了。他撒尿的时候使劲蹬腿,身体向上倾斜,试图反抗!直到最后发现反抗无果,只好乖乖听话,老老实实撒了一大泡尿,斗争结束了!经过无数次的挣扎,我渐渐习惯了尿屎,最初的生活习惯也就形成了。
从生活习惯的斗争到学习习惯的斗争,我们一路奋战。牛哥用一句话总结道:妈妈,当你变得坚强时,我也会变得坚强!是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规则的建立,都要打!
仔细阅读每一种家庭教育方法,你会意识到为时已晚。在无数次的斗争中,有时我们靠实力赢得了斗争,有时我们靠权威赢得了战争,有时我们靠冷落对方赢得了所谓的胜利。而在这些胜利中,牛哥不知白白流了多少斤眼泪。
做孩子的暖墙!这堵“墙”是规矩,是对孩子的限制。同时也是对孩子的关心。这种关心是无条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