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专利是什么意思?

法律客观性:

专利权的合理使用根据我国专利法第63条第1款的规定,在法定情况下,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向专利权人支付使用费而使用专利技术,不构成侵犯专利权。所谓的“法定情形”包括:1、用尽后使用主义、许诺销售或者出卖。即专利产品或者按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该产品不构成专利侵权。2.第一用户的制造和使用。即在专利申请日之前,已经制造出相同的产品,使用过相同的方法,或者已经为其制造和使用做了必要的准备,仅在原范围内不构成对专利权的侵犯。3、使用外国临时过境车辆。即临时通过中国陆地、领海、领空的外国交通工具,根据国际条约或者对等原则,为自身需要使用其装置、设备中的专利,不构成侵犯专利权。4.用于非生产和商业目的。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将专利技术用于科学研究和实验目的,用于教育、个人等非生产经营目的,不得视为侵权。这里所说的在科研、实验、教育中使用他人的专利技术,只能是小范围的非营利性使用。如果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大量使用他人专利技术制作的教具,即使没有利润,也是间接利润,因为单位节省了大量购买教具的资金,专利权人失去了这个主要消费市场,遭受了经济损失。因此,该行为不属于合理使用的范围。

法律主观性:

自主知识产权与专利什么是专利专利是专利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社会上一般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专利权;二是指受专利权保护的发明创造;第三指专利文献。比如:我有三项专利,就是我有三项专利;该产品包含三项专利,即该产品使用了三项受专利保护的发明(专利技术或设计);我要去查专利,也就是查专利文献。专利法所说的专利主要是指专利权。所谓专利权,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据专利法授予申请人实施其发明创造的专有权利。一项发明创造完成后,往往会产生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明创造应该归谁所有,权利范围以及如何使用。不受专利保护的发明创造很难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个发明创造的内容泄露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发明被授予专利权后,专利法保护专利权不受侵犯。任何人要实施专利,都必须取得专利权人的许可,并按照双方的约定支付使用费,否则就是侵权。专利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专利权人因被侵权而遭受经济损失的,也可以向侵权人要求赔偿。对方拒绝的,专利权人有权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专利权是一种知识产权,不同于有形财产权,具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专利权只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期满后,专利权将不复存在,其保护的发明创造将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专利权的有效期限由专利法规定。专利权的地域限制是指一国授予的专利权,只在授予国的法律管辖范围内有效,对其他国家没有法律约束力。各国授予的专利权是相互独立的。专利权并不随着发明创造的完成而自动产生。申请人需要按照专利法规定的程序和手续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提出申请,经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才能授予专利权。如果申请人不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提出申请,无论发明创造多么重要,也不能授予专利权。已经取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必须在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或者图片、照片中充分公开发明内容,因为当无形的发明创造转化为专利权的权利时,必须由权利要求书或者图片、照片界定保护范围,这些公开的内容是支持权利存在的唯一依据。记载发明创造内容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图片和照片是专利文献中最重要的部分。专利在国际上通常指发明专利。除了发明专利,我国专利法还规定有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并规定发明专利经批准后的有效期为自申请日起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有效期为自申请日起10年。什么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科学技术或者文化艺术方面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这个定义包含三层含义:(1)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人类的智力成果,有人称之为精神(智力)输出。这种产出(智力成果)也属于一种无形财产或无形财产,但不同于属于实物产品的无形财产(如电力)和属于权利的无形财产(如抵押权、商标权)。它是人类智力活动(大脑活动)的直接产物。这种智力成果不仅是思想,而且是思想的表达。但它不同于思想的载体。(2)权利主体对智力成果的专有使用,类似于物权中的所有权,所以过去被归为物权。(3)权利人从知识产权中获得的利益既有经济性的,也有非经济性的。这两个方面是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因此,知识产权不同于相邻权(主要是非经济利益)和财产权(主要是经济利益)。知识产权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中国称版权)。专利只是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知识产权的范围远远大于专利。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意义在于创新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