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黄河古灌区的遗产,宁夏平原消失的古运河,你还记得多少?

宁夏河套平原2000多年来一直靠黄河水灌溉。由于河流的不断摆动、灌区人口的增减、农牧经济的此消彼长等多种原因,河道的兴衰变化很大。《史记》中记载的有汉代的高渠、北魏的艾山渠、唐代的七级渠、光禄渠、渠、特津渠,西夏的渠、蜘蛛渠、太平渠、白渠,元代的、渠、石灰渠,明代的通济渠、羚羊夹渠,清代的长润渠、顾渠、渠、天渠等。其消失的具体原因如下。被废弃后,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渠道。废弃后,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河道,如高渠、艾山运河、王浩运河、陆晶运河等。古高渠,“看旧渠、堰,作于古,非今。”过去,它只比河水高一英尺。今天这条渠比河高两尺,渠灌(都)高,水就上不去了。可见,古高渠废弃是因为河床被削,无法蓄水。刁雍于是在古高渠以北八十里,沙洲支河以下五里,挖了一条渠,宽十五步,深五尺,两边各筑一尺高。向北行40里,再进古高渠,即顺着高渠向北行80里,共计120里,其中有大片良田。新运河建成后,称为“艾山运河”。灌溉官办私田4万余顷(作者注:4万顷相当于今天青铜峡河西灌区总灌溉面积,艾山渠按其规模分水能力为40立方米每秒,不可能灌溉4万余顷土地,疑是记载或抄录有误)和“使官课常满,义夫民养”。在宋朝,西夏的领袖李元昊扩建了艾山运河,使其宽20多英尺,长300多英里。扩建后称濠王渠,又称里王渠。灌溉了多少土地,持续了多长时间不得而知。明朝弘治年间(1488 ~ 1505),宁夏巡抚王勋修复废弃的王浩运河,改名为“陆晶运河”。王勋试图通过降低渠首和渠身来使渠口泄洪。结果他说:“石坚不能挖,沙不能深,不能做,所以还是废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铜峡枢纽建于1958黄河上。1960年2月黄河截流后,抬高了黄河水位,河西一级电站尾水比原河床抬高了2米多,保证了新开通的西干渠的进水量。西干渠由南向北延伸,多次与王浩运河交叉,有些通道与西干渠相似。甘熙运河总长112.6公里,比王浩运河小。灌溉王浩运河中上游的黄羊滩、平吉堡、镇北堡一带的荒地。改造后,频道名称变更。改造后,河道名称有所变更,如七级渠、光禄渠、蜘蛛渠、太平渠、傅生渠、湛恩渠、听云渠等。七级渠,开挖时间不详。唐大历八年(773年)八月,吐蕃寇陵郡和郭子仪为七级渠所败。宋元丰四年(1081年),“奉诏讨夏国,十八日下不了陵州城。夏人决定用七条运河来灌溉营地,于是被打败了。“通过实地考察,唐宋时期七级渠的地理位置与元明时期的秦家渠乃至今天的秦曲大致相同,两者之间存在演化关系。宋代以后,七级渠名消失,秦家渠名出现。如今,秦运河全长60公里,实际灌溉面积40万亩。光禄渠,挖掘原始,难觅踪迹。《新唐书·李生传》和《旧唐书》中都有记载。李廷(之子)于元和十四年(819)五月授夏、隋、殷、葛节度使十五年(820)。”境内有一条光禄渠,废弃已久。想开荒地代替,听复旧渠,灌溉田地千余顷。到目前为止,我依靠它。“据《读史记·本纪》卷六十二《宁夏镇》记载,光禄渠在陵州守千户之东,智云渠在陵州,本汉代引河灌溉田地。今天的汉运河(又称“汉博运河”)据说起源于汉代,可能与光禄运河有关。如今,汉运河总长44.3公里,实际灌溉面积20万亩。蜘蛛渠,即现在的“梅里渠”,可能是西夏省大夫董文勇和河曲郭守敬二处所开。以后河道由北向南转,运河口淤塞,水不流了。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奉命安抚夏,命丁府三千,在旧运河以西六十里处新建入口,设六空水闸。旁边凿了一个五空的水闸,开了一条七里宽两尺深的新渠,然后重新进入老渠。相传太平渠始建于元代,原名铁渠。它在中卫县的西南墙(长城)处开口,在那里它到达了河流。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同治高石峰重修西路,改新入口为头塘滩。渠道延长至60里,灌溉面积23000余亩,更名为太平渠。新中国成立后,对其进行了整修,后并入墨累河作为其主要支流。傅生运河始建于清朝,原名“新运河”。民国六年(1917),河道逐渐东移,在高桥以南重建渠体,改称“傅生运河”。民国三十六年(1947),运河上段被河水冲走,由柔远以北的闸桥和墨累运河改道。这条运河长26英里,灌溉面积4800亩。湛恩渠,清光绪三十年(1904),宁夏知府赵维玺、宁夏满盈副省长智瑞,在静宜堡唐曲以西开辟引水道,灌溉贺兰山下莫科吉万亩,称为“湛恩渠”,象征民德。后来由于沙压过大,水流不畅,居民迁徙。民国二十八年(1939)春,他们恢复在运河口下五里处开新口,把运河挖得又宽又深,于是改称“新开运河”。此后水流顺畅,土地开垦,与日俱增。听云运河是民国时期宁夏省主席马鸿逵用军人和民工修建的。民国23年(1934)11月1日开工,24年(1935)5月10日竣工。在惠农运河二桥处开口,向北流向平罗县通济乡,在此处纳入黄河,长约120里。马鸿逵以其父马福祥的名字命名“听云运河”。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政治影响,改名为“民生渠”,是惠农渠的主要支渠,灌溉现在银川所辖的永宁、贺兰两县和兴庆区的4万亩农田。其中一些运河汇入其他运河,然后缩减为支运河,如长润运河、古运河、羚羊夹运河、石空运河、运河和天水运河。长润渠,清雍正四年至七年(1726 ~ 1729)侍郎佟志开通惠农渠时,将黄河支流浏阳河(又称浏阳河)改造成一条名为长润渠的运河,原本是用来从惠农渠取水的,但因两条渠一口,单独灌溉不够。古运河也是同治在开通长润运河后修建的一条运河。道光五年(1825),平罗县令徐保子在原渠口以下几里的文家桥处劈出一个新口,到曲阳堡汇入黄河。这条运河长60英里,灌溉了26400亩。新中国成立后,长润运河和顾运河于1956合并为惠农运河支渠。中宁县七星渠,因黄河干流北进后来水量减少,决定将渠口延长至中卫县沈家滩羚羊夹渠口(又称“夹渠”)。扩建工程1972 11开工,1978年4月竣工,夹渠宽65438。石空渠,创始年代不详。明朝弘治六年(1493),明朝大将韩愈长72里,灌溉土地17000亩。清朝乾隆年间,改名为“水笙运河”。从德胜墩黄河左岸开口到东南的倪家营子,长70里,灌溉2万亩。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称“新生运河”。1958中宁跃进运河新开,上段16.5 km,为扩建利用新运河。下面是新开的渠段,新渠从此消失,其下段成为跃进渠的支渠。柳青曲,其建造年代已无从考证。明天第五年装修的(1625)。最初的进水口在颜泉山脚下,由黄河直接灌溉。这条运河长约40英里,灌溉面积9200亩。灌区是枸杞的种植中心,长期享有“宁安枸杞”的美誉。1956并入七星渠,成为支渠。由宁夏知府赵维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所开的天水渠,接引河东寒渠,退至清水沟。它有36英里长,灌溉了10,000多亩土地。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春,对秦渠上段进行了扩建,并在郭家桥修建了水闸,向新开通的农渠供水。当年建成,渠长31.6 km,分水能力18立方米/秒,规划灌溉面积17万亩。天衢灌区改为农渠。被水库淹没而消失的石灰渠和通济渠就属于这一类。石灰渠是明四年(1439)宁夏巡抚金濂疏浚的。清朝康熙年间,渠口塌陷,百姓无能为力。知府余捐资兴修水闸,以缓滞。一度被称为“前进运河”,全长60里,从铁通堡潭畔滩开口到光武堡五塘码头灌溉1300亩。民国初年改称“丰乐渠”,全长74里,灌溉1.4万亩。新中国成立后,运河于1952与长永运河合并,命名为“丰昌运河”,在枣园沈家营黄河左岸新开,灌溉3.6万余亩。上世纪60年代,青铜峡水库蓄水后,光武十里北以下的运河到处被淹,丰昌运河被废除,其上段成为跃进运河补给的支渠。位于张恩堡的通济渠,在明朝延续了四十年(1612)。傅从堡西南的三岛湖口引水绕过堡,向东流入高家嘴河,绵延四十里,灌溉农田二千四百二十亩。青铜峡水库蓄水后,运河及其灌区被淹没而废。还有一些河滩和运河,比如威马滩运河,1000多亩的水浇地,黄泥滩运河,2000多亩的水浇地,都被水库淹没,消失了。文章选自《江南:宁夏黄河灌溉的前世今生》。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