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科学素养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需要强烈的好奇心和毅力。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家,首先要有好奇心,对自然有好奇心,对普通事物有好奇心。据我所知,优秀的物理学家对什么都很好奇。他们想知道事物的规律,他们有能力看到事物最本质的一面。作为物理学家,他们可以把事物还原成最基本的简单而重要的规律,通过这些基本规律去理解很多其他的东西。他们所知道的不仅仅是一个列表,或者对个别事物的了解,而是对它们的一个大概的了解。这些品质都应该具备。另外,优秀的科学家一定要有毅力。在研究和实验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努力,任劳任怨,持之以恒。另外,优秀的科学家一般都有很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断。自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

青年科学家的准备就是要努力具备我前面提到的那些优秀科学家的素质。他们必须训练有素,习惯长时间工作,必须有化繁为简的能力。有时候你会读到一篇内容非常复杂,公式很多的科学报告。优秀的科学家可以把他们的内容和想法勾勒出来,变成他们自己的语言和对他们来说非常自然的东西。如果用他们的语言复述,说话的方式肯定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你理解的本质是完全一样的。所以,理解事物不只是简单的记忆,而是简化,翻译成自己的语言,然后你就真的理解了。一旦你理解了它,你就会很容易记住它。说实话,我的记忆力很差,记名字对我来说很难,但是我会把一个想法简化,记起来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可以永远记住。人的大脑结构不一样。有些人很容易记住名字,但很难理解观点。我恰恰相反。学习科学,思考科学或者研究科学论文,跟学习别人怎么做事是不一样的。你必须确定你已经真正吸收和掌握了它。当你回想或者再次使用它的时候,你应该会觉得它好像是你自己发明的。你一定要看到别人看过而没有发现的东西。你怎么能这样做?有两种方式,要么你有先进的设备使你具备了别人没有的条件,比如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所以你不需要很聪明,只要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就可以研究出新的成果;或者,你可以尝试将问题“内化”,让它成为一种直觉,这样当你做研究的时候,直觉会引领你走向成功。当然,坚持不懈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总有一种危机感:担心思维枯竭。

一,科技与人文素质的关系

科技活动的目的是认识和改造自然,主要是面向物质世界,探索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生产生活服务。科技活动的主体是人,探索未知世界、应用客观规律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活动都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中都包含着人文因素。人文素质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动机、方法、对待科学成果的态度和对科技成果的利用上。因此,高科技为生产力的飞跃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蕴含着破坏生态环境、社会秩序和堕落的危机。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逻辑关系表明,高科技与人的高素质必须和谐发展,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而不是灾难。

以下两个例子说明科技活动蕴含着深刻的人文道德和人文精神。居里夫人发现了镭,这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但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将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克隆人的想法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但却遭到了世界上大多数科学家的反对,因为它违背了伦理道德,不符合人文精神。

二,人文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而且对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文理交融。

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理工科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注重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相反,文科大学对自身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导致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发展明显失衡,造成大学生只懂科学是非,不懂伦理道德,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的迷茫局面。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中积极组织以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为主题的人文社科教育活动和人文工程科技研究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观察、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有效弥补培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保证新一代大学生既有科技素养又有人文气息,从而形成文理交融的良好局面。

2.有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素质。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知识基础,从而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生活动机;也是丰富大学生内心思想情感、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情感智慧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品格;它有利于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发展,最终将为大学生健康快速成长提供强大的思想观念基础和精神动力。

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大学生中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升华他们对世界、民族、社会和人生的理性认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国家和人民缺乏深厚的感情,价值观功利化倾向明显。甚至有少数学生走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歧途,导致精神失落、道德滑坡。大学生是未来高科技的主人和使用者。只有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和知识产权知识教育,才能培养一支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乐于奉献的科技工作者队伍,造就一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勇于挑重担的有志青年。

第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1,要用人文精神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大学生是一个最具创造活力和激情的群体。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并对他们进行组织和引导是关键。为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各级学生科技主管部门要通过报告、讲座、座谈会、讨论会、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介绍哲学、历史、社会、伦理、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大学生科技活动中,指导教师应积极运用大学生心理学、组织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求知欲望和动力。

2.我们应该用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

大学生科技活动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伦理实践的过程。科学伦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待科技成果利用的严肃态度。这种科学素质不是天生产生的,而是需要精心培养的。大学生是未来科技工作的主体,是科学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培养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不仅是加强大学生思想修养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科学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在大学生科技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还要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教育,正面说服和引导,同时对弄虚作假的学生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

3.要用教师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

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因其良好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和丰富的职业人文素质而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喜爱。教师的言行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教师的科技意识、科技精神和科技道德直接影响学生正确科技观的形成。高校在开展学生科技活动中,要高度重视指导教育队伍的建设,注重提高指导教师的素质,努力培养其健康人格和科技创新素质与能力,倡导教师“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在过程指导中培养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勇于挑战”的现代科学观念。

清朝中期以前(鸦片战争和西方列强侵华之前),《资治通鉴》这个角色放得比较通俗,我觉得有点像百科全书。百科,我们现在的理解是全面的,权威的。有什么不懂的就去查。史学在中国古代的作用与it非常相似。二十四史、圣旨、大臣奏折都打开了。从军事的决策到人际交往的细节,都有历史事例的参考。人们评判它是否有价值,更多地引用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作为当下的行动指南。应该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作用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消失,我们今天还在讲以史为鉴。

但是,史学对于中华民族有一个特殊的意义,一直存在,那就是培养历史感。

从实验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越久越明智。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有800年到900年的历史,而美国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我们的科技确实不如美国。然而,在一些人文问题上,如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生存的智慧,中国已经有一句老话,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据说这个世界的事物都在变化。想想看,无论是中国的历史,还是世界的历史,谁可能真的永久占据霸权地位?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在香港回归的那一刻,英国人的心情更多的是“无奈”。

什么是历史感?这就是历史感:有历史头脑。在《三国演义》的开篇话里,写着“一壶浊酒,其乐融融相见,古今许多事,付之一笑”。只有你经历过“长江滚滚东流水消,浪沙洗尽英雄”的局面,你才能“谈古今多少事”。也就是说,只有胸中装着几千年的历史,只有习惯了跌宕起伏的反复变化,才能不仅仅看现在,看眼前,看几年几十年,而是来回延伸几百年。什么是历史感?这种历史感让我们不要急于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采取简单傲慢的态度。

但就因为我们曾经辉煌过,就能证明我们以后也会辉煌吗?当然不是,那是另一个怪圈,那就是自大(我们汉唐时代有多强大,从鸦片战争开始,我们的衰落只有一百多年,再过几百年,我们又会最强大)。是这样吗?我们只能等吗?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历史事实与历史意义的关系。

历史事实不能改变,但历史意义可以改变。比如日本曾经占领东北三省的历史事实无法改变,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收复了东北三省。我们回过头来评论一下这段历史事实,可以说中华民族不可欺。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打败日本人,东北三省已经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我们会如何评论这段历史事实?我们只能说,日本占领东北三省是中华民族不幸的开始。所以,虽然历史事实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历史的意义。就像我们现在落后一样,我们也在努力让它在未来变得富强。我们也改变了我们落后的历史事实的重要性。

这也是一种历史感,实际上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的理解。过去是可以改变的。所谓改变过去,并不是改变历史事实,而是改变历史的意义。认识到这一点将决定我们当前的努力方向和未来的命运。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ltp & gt冯友兰先生曾说“中国人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我真想把这句话改成“中国人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而是历史。”西方人是由上帝来评判生命的价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忍耐,最终都是由上帝来公正评判的。中国人在历史上一直是超然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写道:“自古以来,人生无一死,故修心照史。”文天祥只要投降元朝,不仅可以保命,还可以享尽荣华富贵。但他选择了死亡,因为他相信历史会给他一个光辉的评价。个人的生命是短暂而有限的,但当他把有限的个人生命放到无限的历史生命中,他有限的生命就有了永恒的意义。

这也是一种历史感:即把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入民族的历史生命,从而获得无限和永恒。& ltp & gt现在我来说说我为什么用“涵养”这个词。“自我克制”通常用作名词,但我把它用作动词。我想表达的是,历史的作用不是轰轰烈烈的,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悄无声息的,一种深深的历史感,也就是一种深深的文化关怀,一点一滴渗透在人们的血液里。

现在人们对历史有一些误解,这与我国目前的大环境有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铺天盖地的尚超的到来,“能不能赚钱”越来越成为衡量事物有用与无用的价值尺度。历史作为整个文化事业的基础学科,相对来说是一种长期投资,它的回报不是直接通过赚多少钱来表现,而是通过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从而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活得更有意义、更人道,这是以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比如我刚才说的,人如果有很深的历史感,有历史头脑,有历史眼光,自然不会妄自菲薄自己的民族,就会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比如,搞清楚历史事实与历史意义的关系,是否会让人产生时代责任感,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更不用说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杰出人物,他们光辉的榜样对人的人格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些东西又怎么能用赚了多少钱来衡量呢?!毫无疑问,它的作用对一个民族来说是深远而根本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必然是文化之争。

作为历史学家,无论是研究领域还是教育立场,都应该渗透这种历史感。让学生明白一些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的东西,但千万不要轻视。他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头脑。如果学生开始具备这样的文化理解能力,我们可以说受教育者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一定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的人。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国家就越有希望。